高级检索

    落叶松单宁原位固化及其对Au(Ⅲ)吸附性能的研究

    侯旭, 廖学品, 石碧

    侯旭, 廖学品, 石碧. 落叶松单宁原位固化及其对Au(Ⅲ)吸附性能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1): 71-75.
    引用本文: 侯旭, 廖学品, 石碧. 落叶松单宁原位固化及其对Au(Ⅲ)吸附性能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1): 71-75.
    HOU Xu, LIAO Xue-pin, SHI Bi. In situ immobilization of tannin of Larix gmelini and its adsorption to Au(Ⅲ)[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28(1): 71-75.
    Citation: HOU Xu, LIAO Xue-pin, SHI Bi. In situ immobilization of tannin of Larix gmelini and its adsorption to Au(Ⅲ)[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28(1): 71-75.

    落叶松单宁原位固化及其对Au(Ⅲ)吸附性能的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47606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3256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侯旭,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单宁化学.电话:028-85405508 地址:610065 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责任作者:

      石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单宁化学.电话:028-85405508,传真:028-85405237 Email:sibitannin@vip.163.com 地址:610065 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图分类号: S791.22;S781.42;TQ131.2+3

    In situ immobilization of tannin of Larix gmelini and its adsorption to Au(Ⅲ)

    • 摘要: 以富含单宁的落叶松树皮为原料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Au(Ⅲ)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以甲醛作为交联剂可以实现落叶松树皮中单宁的原位固化;当温度为303K,pH=4.0,Au(Ⅲ)的初始浓度为522.3m/gL时,该吸附材料对Au(Ⅲ)的平衡吸附量达到Au(Ⅲ)1821.9mg/g,而且平衡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进一步增大.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较大,最佳pH为4.0.该吸附材料对Au(Ⅲ)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固定床吸附实验表明,当原料液的浓度为Au(Ⅲ)239.2m/gL,流出液的体积约为117个床层体积时才达到穿透点.分析表明,原位固化落叶松单宁对Au(Ⅲ)的吸附为氧化-还原吸附.
      Abstract: Tannins in the bark of Larix gmelini were immobilized in situ by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formaldehyde.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is new adsorbent to Au(Ⅲ)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is adsorbent to Au(Ⅲ) was Au 1 821.9 mg/g at 303 K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Au(Ⅲ) was 522.3 mg/L.The optimal pH for the adsorption of Au(Ⅲ) was 4.0, and that higher temperature led to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Au(Ⅲ) on the immobilized tannin of L.gmelini could be described by the Langmuir equation. The data of adsorption rate could be well fitted by the pseudo-second-order rate model.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adsorption column was at 117 bed volumes when the inlet concentration of Au(Ⅲ) was 239.2 mg/L, indicating that this adsorbent has outstanding ability of recovering Au(Ⅲ).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immobilized tannin of L.gmelini to Au(Ⅲ) was mainly redox adsorption.
    • 期刊类型引用(65)

      1. 张东来,张玲.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 森林工程. 2024(02): 10-16 . 百度学术
      2. 植可翔,关欣,李仁山,王娇,段萱,陈波翰,张伟东,杨庆朋. 杉木林下植物氮磷重吸收对微尺度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3(05): 1187-1193 . 百度学术
      3. 张育斌,宋爱英,张丽娜,王军德,赵小洁,秦力. 大夏河流域典型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3(11): 17-23 . 百度学术
      4. 李云红,邵英男,陈瑶,刘延坤,田松岩. 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森林工程. 2021(03): 60-66 . 百度学术
      5. 齐梦娟,石朔蓉,姜春前,王书韧,王辉,王景弟. 青冈栎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1(06): 122-129 . 百度学术
      6. 张参参,吴小刚,刘斌,施雪文,陈伏生,裘利洪,卜文圣. 江西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2): 19-28 . 本站查看
      7. 习丹,旷远文. 广州城郊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特征. 生态科学. 2019(01): 226-232 . 百度学术
      8. 高颖,鲍勇,胡伟芳,李欢,司友涛. 亚热带地区3种典型林分土壤DOM数量及光谱特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1): 26-35 . 百度学术
      9. 殷有,刘源跃,井艳丽,魏亚伟,安云全,阎品初,周永斌. 辽东山区三种典型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 生态学杂志. 2018(07): 2100-2106 . 百度学术
      10. 罗磊,王蕾,高健,娜迪提,帕提古丽,高亚琪,施英俊. 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变化. 新疆农业科学. 2018(06): 1027-1035 . 百度学术
      11. 俞有志,王清奎,于小军,郑文辉. 施氮磷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10): 3053-3060 . 百度学术
      12. 杨静,孙宗玖,董乙强. 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7(09): 1778-1786 . 百度学术
      13. 翟凯燕,马婷瑶,金雪梅,袁在翔,陈斌,关庆伟. 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7(03): 609-615 . 百度学术
      14. 陈佳俐,钟羡芳,刘炜杰,林金煌,陈哲,陈光水. 福州江滨公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动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03): 88-94 . 百度学术
      15. 何冬梅,王磊,冯育青,阮宏华.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15-19 . 百度学术
      16. 苗蕾,杨喜田,王婷,孙玉军,张军. 太行山南麓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变化特征.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318-324 . 百度学术
      17. 薛杨,杨众养,陈毅青,王小燕,宿少锋,林之盼,林日武,薛雁文. 热带滨海台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及土壤有机碳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2016(11): 2083-2088 . 百度学术
      18. 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韩国栋,陈新闯. 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系统有机碳组分储量特征. 生态学报. 2016(15): 4617-4625 . 百度学术
      19. 范晓晖,王德彩,孙孝林,阳景阳,王会利,邓小军,黄智刚,唐健. 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16(13): 4074-4080 . 百度学术
      20. 李伟,王巧珍,刘小飞,熊德成,林伟盛,胥超,林廷武. 森林转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1): 43-50 . 百度学术
      21. 胡海清,李莹,张冉,吴畏,孙龙. 火干扰对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型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植物研究. 2015(01): 101-109 . 百度学术
      22. 巩晟萱,王丹,戴伟,安晓娟,刘浩宇. 不同生长时期丝栗栲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5): 59-63 . 百度学术
      23. 李斌,方晰,李岩,项文化,田大伦,谌小勇,闫文德,邓东华.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 生态学报. 2015(13): 4265-4278 . 百度学术
      24. 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陈新闯. 不同放牧强度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全土及轻组碳氮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6): 101-106+207 . 百度学术
      25. 袁淑芬,汪思龙,张伟东. 外源有机碳和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5(04): 916-922 . 百度学术
      26. 付学琴,刘琚珥,黄文新. 南丰蜜橘园自然生草对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15(08): 1551-1558 . 百度学术
      27. 吉小敏,孙慧瑛,宁虎森,梁继业,罗青红. 准噶尔盆地西缘天然梭梭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分布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12): 148-153 . 百度学术
      28. 杨添,戴伟,安晓娟,庞欢,邹建美,张瑞. 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2014(03): 1105-1110 . 百度学术
      29. 谭桂霞,刘苑秋,李莲莲,刘武,昝玉亭,李晓东,霍炳南,何木姣. 退化红壤区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季节变化.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434-440 . 百度学术
      30. 陈伟,孟梦,李江,邱琼,裴艳辉,郭永清,冯弦,杨斌.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02): 105-112 . 百度学术
      31. 李岩,方晰,项文化,孙伟军,张仕吉,李胜蓝.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土壤通报. 2014(06): 1483-1490 . 百度学术
      32. 杨合龙,孙宗玖,范燕敏,蒲宁宁,陈玉萍,张向向. 短期放牧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3(12): 1926-1932 . 百度学术
      33. 林伟盛,杨智杰,郭剑芬,黄咏梅,王家骏,吴波波,刘小飞,吕理兴,陈光水. 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01): 41-47 . 百度学术
      34. 黄香兰,叶龙华,卢广超,薛立. 三种人工林的土壤碳密度动态研究. 湖南林业科技. 2013(03): 18-22 . 百度学术
      35. 陆昕,孙龙,胡海清.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因素. 森林工程. 2013(01): 9-14 . 百度学术
      36. 杜有新,宋祖祥,何春林,周赛霞,黄强. 江西九江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通报. 2013(03): 575-579 . 百度学术
      37. 陈伟,孟梦,李江,邱琼,冯弦,杨斌,徐玉梅. 云南热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的比较研究. 西部林业科学. 2013(03): 79-85 . 百度学术
      38. 王晓峰,汪思龙,张伟东. 杉木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9): 2393-2398 . 百度学术
      39. 杜满义,范少辉,漆良华,刘广路,唐晓鹿,肖复明.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 生态学杂志. 2013(03): 571-576 . 百度学术
      40.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土壤通报. 2013(01): 46-51 . 百度学术
      41. 孙伟军,方晰,项文化,张仕吉,李胜蓝. 湘中丘陵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特征. 生态学报. 2013(24): 7765-7773 . 百度学术
      42. 李岚,于法展,王朋晓,张彩云. 苏北低山丘陵区群落次生演替中碳贮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360-362+366 . 百度学术
      43. 贾晓红,李新荣,周玉燕,李元寿. 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 2012(03): 938-945 . 百度学术
      44.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土壤通报. 2012(06): 1422-1426 . 百度学术
      45. 刘艳,查同刚,付汝军. 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3): 182-187 . 百度学术
      46. 张仕吉,项文化.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134-143 . 百度学术
      47. 吴鹏,陈骏,崔迎春,丁访军,朱军. 茂兰喀斯特植被主要演替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12): 181-186 . 百度学术
      48. 刘荣杰,吴亚丛,张英,李正才,马少杰,王斌,格日乐图. 中国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5): 431-437 . 百度学术
      49. 胡理乐,林伟,罗遵兰,郭建明,范俊韬,李俊生. 井冈山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对比. 环境科学研究. 2011(04): 401-408 . 百度学术
      50.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胡乐宁,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亚热带两种森林土壤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11(10): 2699-2704 . 百度学术
      51. 王彦梅,王朋,于立忠.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12): 54-57 . 百度学术
      52. 周廷昌. 杉木人工林地碳平衡的分析. 河南科技. 2010(06): 19 . 百度学术
      53. 王莹,王彦梅,陈龙池. 湖南会同地区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0(05): 905-909 . 百度学术
      54. 陈晨,高明,郑杰炳,陈凌静,李东. 缙云山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88-92 . 百度学术
      55. 刘姝媛,刘月秀,叶金盛,宫彦章,曾曙才.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8): 1981-1985 . 百度学术
      56. 潘学军,张文娥,樊卫国,蓬桂华,罗国华. 自然生草和间种绿肥对盆栽柑橘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10(08): 1235-1240 . 百度学术
      57. 赵勇,吴明作,樊巍,朱彦锋,赵东. 太行山丘陵区群落演替进程中碳贮量变化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4): 208-212 . 百度学术
      58. 王清奎,范冰,徐广标. 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1536-1542 . 百度学术
      59. 张修玉,管东生,黎华寿,黄康有,许振成. 广州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137-142 . 百度学术
      60.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王国强.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04): 338-342 . 百度学术
      61. 黎荣彬.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进展. 广东林业科技. 2008(06): 65-69 . 百度学术
      62. 汪伟,杨玉盛,陈光水,郭剑芬,钱伟. 罗浮栲天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及季节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08(06): 924-928 . 百度学术
      63.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陈安磊. 施用稻草对酸性红壤活性铝的动态影响. 土壤通报. 2008(02): 321-324 . 百度学术
      64. 付刚,刘增文,崔芳芳. 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0): 88-94 . 百度学术
      65. 耿玉清,余新晓,孙向阳,陈峻崎,姚永刚. 北京八达岭地区油松与灌丛林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50-54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7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92
    • HTML全文浏览量:  94
    • PDF下载量:  90
    • 被引次数: 13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1-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