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灵波, 蔺雪莹, 刘兆刚.
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规划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2(8): 1-11.
doi: 10.12171/j.1000-1522.20190331
|
[2] |
任才, 贾昕, 吴雅娟, 马景永, 田赟, 查天山.
油蒿光系统II光化学参数在生长季早期对降雪事件的响应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1(12): 119-127.
doi: 10.12171/j.1000-1522.20190058
|
[3] |
王坚, 刘晓东.
福建三明2000—2011年森林火灾PM2.5排放量的估算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6): 41-47.
doi: 10.13332/j.1000-1522.20180075
|
[4] |
张旭, 宋文琦, 赵慧颖, 朱良军, 王晓春.
小兴安岭南部臭冷杉红松林树轮指数记录的7月NDVI变化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12): 9-17.
doi: 10.13332/j.1000-1522.20180295
|
[5] |
高菲, 林维, 崔晓阳.
过筛处理对小兴安岭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9(2): 30-39.
doi: 10.13332/j.1000-1522.20160100
|
[6] |
张甜, 朱玉杰, 董希斌.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生境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9(10): 1-12.
doi: 10.13332/j.1000-1522.20170187
|
[7] |
魏晶昱, 毛学刚, 方本煜, 包晓建, 许振宇.
基于Landsat 8 OLI辅助的亚米级遥感影像树种识别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11): 23-33.
doi: 10.13332/j.1000-1522.20160054
|
[8] |
朱良军, 金光泽, 杜文先, 王晓春.
小兴安岭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特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6): 17-27.
doi: 10.13332/j.1000-1522.20150458
|
[9] |
张著, 王传宽.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融雪径流可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及垂直分布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11): 1-8.
doi: 10.13332/j.1000-1522.20160114
|
[10] |
刘博奇, 牟长城, 邢亚娟, 韩士杰, 姜思领, 王庆贵.
小兴安岭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8(4): 77-85.
doi: 10.13332/j.1000-1522.20150431
|
[11] |
张江平, 郭颖, 孙吉慧, 刘晓, 丁访军.
贵州主要森林植被养分含量及其分配特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7(4): 48-55.
doi: DOI:10.13332/j.1000-1522.20130523
|
[12] |
张毅, 牟长城, 郑曈, 李娜娜.
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7(4): 38-47.
doi: DOI:10.13332/j.1000-1522.20140449
|
[13] |
及莹, 蔡体久.
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降雨截留观测及分段模拟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7(10): 41-49.
doi: 10.13332/j.1000-1522.20150084
|
[14] |
俞正祥, 蔡体久, 朱宾宾.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森林类型林内积雪特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7(12): 100-107.
doi: 10.13332/j.1000-1522.20150175
|
[15] |
张功宝, 蔡体久, 徐飞.
小兴安岭退化沼泽湿地植被恢复技术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36(6): 112-118.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6.021
|
[16] |
关俊祺, 蔡体久, 满秀玲.
小兴安岭不同类型人工林积雪化学特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5(4): 41-46.
|
[17] |
方伟东, 亢新刚, 赵浩彦, 黄新峰, 龚直文, 高延, 冯启祥3.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4): 40-47.
|
[18] |
闫丽, 蔡体久, 刘海亮, 白羽.
原始红松林积雪与融雪径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4): 48-54.
|
[19] |
满秀玲, 刘斌, 李奕.
小兴安岭草本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分布特征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6): 48-53.
|
[20] |
周丹卉, 贺红士, 李秀珍, 周春华, 王绪高, 陈宏伟.
小兴安岭不同年龄林分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4): 1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