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36卷 第5期
2014, 36(5): 1-6.
doi: DOI:10.13332/j.cnki.jbfu.2014.05.017
摘要: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桑黄作为著名传统药用真菌在中国已经有2 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真菌种类曾经被误认为裂蹄纤孔菌和 鲍姆纤孔菌多年,直到2012 年才发现该种实际应为一个新种,即桑黄纤孔菌(简称桑黄)。目前中国有桑黄类群的 种类7 种,但只有生长在桑树树木上的多年生、木栓质的纤孔菌才是真正的桑黄,本文提供了这7 个种的主要特性 和生境照片。在热带美洲有裂蹄纤孔菌类群5 个种, 这5 个种和亚洲的种类不重复。火木层孔菌类群作为另外一 个类群的药用真菌也曾经广泛被报道为所谓的桑黄冶,但是该类群的种类具有无色的担孢子,而桑黄类群的担孢 子为黄褐色。另外这2 个类群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本文也提供了美洲裂蹄纤孔菌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 种类的生境照片。此外,基于ITS 序列对中国桑黄类群和中国火木层孔菌类群所有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
2014, 36(5): 7-12.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1
摘要:
为探讨林分生长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例,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 样性-林分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三大硬阔(水曲柳、黄波萝和胡桃楸)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立地 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541,直接路径系数为0.597;其次为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402,直接路径系数为0.451; 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存在负影响,直接路径系数为-0.190,无间接影响。对全林分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 素是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776,直接路径系数是0.720;其次为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394,直接路径系数 为0.153;树木多样性、三大硬阔蓄积量对全林分蓄积量的总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11、0.060 和 -0.011、0。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正影响,但其对树木多样性的正影响,可间接负影响到三大 硬阔蓄积量。立地条件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改善林分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而间接形成 的。林分结构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负影响,这种负影响对全林分生长的间接 作用较小。
为探讨林分生长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例,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结构-树木多 样性-林分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三大硬阔(水曲柳、黄波萝和胡桃楸)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立地 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541,直接路径系数为0.597;其次为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402,直接路径系数为0.451; 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存在负影响,直接路径系数为-0.190,无间接影响。对全林分蓄积量影响最大的因 素是林分结构,总影响系数为0.776,直接路径系数是0.720;其次为立地条件,总影响系数为0.394,直接路径系数 为0.153;树木多样性、三大硬阔蓄积量对全林分蓄积量的总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11、0.060 和 -0.011、0。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正影响,但其对树木多样性的正影响,可间接负影响到三大 硬阔蓄积量。立地条件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改善林分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而间接形成 的。林分结构对全林分生长有正影响,树木多样性对三大硬阔蓄积量有负影响,这种负影响对全林分生长的间接 作用较小。
2014, 36(5): 13-21.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9
摘要:
借助机载小光斑LiDAR 点云和地面调查的73 个样地数据,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主成 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别优化筛选LiDAR 提取变量;在此基础上,拟合最优模型估算各森 林参数并评价精度; 最后基于最优模型进行蓄积量的升尺度制图。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的最优 LiDAR 提取变量为平均高度(hmean)、60%冠层返回密度变量(d6 )和高度变异系数(hcv ),且这3 个变量在逐步回归 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中多被选中;逐步回归法拟合模型效果最好(R2 为0.39 ~ 0.84),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R2 为0.32 ~0.77)和主成分分析法(R2 为0.26 ~0.74)次之;就各森林参数而言,Lorey爷s 树高(R2 为0.74 ~0.84)和优 势树高(R2为0.73 ~0.82)的估算精度最高,胸径(R2 为0.48 ~0.57)和蓄积(R2 为0.46 ~ 0.55)次之,而株数(R2 为 0.35 ~0.44)和胸高断面积(R2 为0.29 ~0.39)最低。
借助机载小光斑LiDAR 点云和地面调查的73 个样地数据,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主成 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别优化筛选LiDAR 提取变量;在此基础上,拟合最优模型估算各森 林参数并评价精度; 最后基于最优模型进行蓄积量的升尺度制图。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的最优 LiDAR 提取变量为平均高度(hmean)、60%冠层返回密度变量(d6 )和高度变异系数(hcv ),且这3 个变量在逐步回归 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中多被选中;逐步回归法拟合模型效果最好(R2 为0.39 ~ 0.84),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R2 为0.32 ~0.77)和主成分分析法(R2 为0.26 ~0.74)次之;就各森林参数而言,Lorey爷s 树高(R2 为0.74 ~0.84)和优 势树高(R2为0.73 ~0.82)的估算精度最高,胸径(R2 为0.48 ~0.57)和蓄积(R2 为0.46 ~ 0.55)次之,而株数(R2 为 0.35 ~0.44)和胸高断面积(R2 为0.29 ~0.39)最低。
2014, 36(5): 22-32.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7
摘要: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落叶松鄄云冷杉林长期固定样地25 年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方法,建立了包含 气候因子的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气候因子对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树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生长 季逸5 益积温、生长季最低气温、年平均总降水量、月气温差以及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总降水量之比5 个气候因子 对该类型的落叶松、红松、冷杉、云杉、慢阔和中阔6 个树种(组)的单木的年平均胸径生长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但不 同树种组的气候响应变量和程度不同。对含气候和林分因子的全模型、仅含林分因子的部分模型以及仅含气候因 子的部分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 类模型分别能解释50.8%、45.7% 和29.5% 的胸径生长变异,说明在 局部尺度气候因子对胸径生长的解释能力有限;影响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单木的期初胸径、大于对象木的断面 积之和、林分每公顷株数和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落叶松鄄云冷杉林长期固定样地25 年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方法,建立了包含 气候因子的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气候因子对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树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生长 季逸5 益积温、生长季最低气温、年平均总降水量、月气温差以及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总降水量之比5 个气候因子 对该类型的落叶松、红松、冷杉、云杉、慢阔和中阔6 个树种(组)的单木的年平均胸径生长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但不 同树种组的气候响应变量和程度不同。对含气候和林分因子的全模型、仅含林分因子的部分模型以及仅含气候因 子的部分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 类模型分别能解释50.8%、45.7% 和29.5% 的胸径生长变异,说明在 局部尺度气候因子对胸径生长的解释能力有限;影响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单木的期初胸径、大于对象木的断面 积之和、林分每公顷株数和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
2014, 36(5): 33-38.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5
摘要:
为阐明小兴安岭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 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 质。结果表明: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 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 ~20 cm 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 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 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 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 氮、C蛐N 之间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3 种原 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阐明小兴安岭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 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 质。结果表明: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 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 ~20 cm 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 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 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 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 氮、C蛐N 之间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3 种原 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4, 36(5): 39-43.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8
摘要:
以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21、30、40 和52 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以及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0 ~10 cm)土壤 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最大缓冲容量(MBC)及解吸率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 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吸附磷量和磷的吸附率均高于未经开垦 黑土,土壤Qm的变化范围为692.24 ~759.41 mg/ kg;Qm、吸附强度因子(K)和MBC 随林龄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 降的变化趋势,30 年生林地达到最大值,与其他3 种林地的差异达显著。土壤解吸磷量和磷的解吸率则随林龄的 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以30 年生林分最小、52 年生林分最大。30 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表现出较强的固磷 的能力,52 年生的林地供磷能力最强,已恢复到未经开垦黑土水平。
以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21、30、40 和52 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以及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0 ~10 cm)土壤 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最大缓冲容量(MBC)及解吸率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 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吸附磷量和磷的吸附率均高于未经开垦 黑土,土壤Qm的变化范围为692.24 ~759.41 mg/ kg;Qm、吸附强度因子(K)和MBC 随林龄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 降的变化趋势,30 年生林地达到最大值,与其他3 种林地的差异达显著。土壤解吸磷量和磷的解吸率则随林龄的 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以30 年生林分最小、52 年生林分最大。30 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表现出较强的固磷 的能力,52 年生的林地供磷能力最强,已恢复到未经开垦黑土水平。
2014, 36(5): 44-53.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6
摘要:
研究幼苗土壤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本实验选取3 年生红松和水曲柳幼苗,应用FACE 系统,研究2 种植物幼苗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在不同浓度N 素(N0 为不 添加N,N1 为加N 25 kg/(hm2a),N2 为加N 50 kg/(hm2a))条件下,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即时响应,共9 种处理。 结果表明:CO2 升高对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对 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与植物种类有关;增温对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 用,对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不同浓度氮素改变了红松幼苗及水曲柳幼苗土 壤纤维素酶对CO2 升高的响应以及红松幼苗土壤纤维素酶和脲酶对增温的响应。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 不同浓度氮沉降可能会改变土壤酶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响应。
研究幼苗土壤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生态学过程的影响。本实验选取3 年生红松和水曲柳幼苗,应用FACE 系统,研究2 种植物幼苗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在不同浓度N 素(N0 为不 添加N,N1 为加N 25 kg/(hm2a),N2 为加N 50 kg/(hm2a))条件下,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即时响应,共9 种处理。 结果表明:CO2 升高对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对 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与植物种类有关;增温对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 用,对纤维素酶、淀粉酶及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不同浓度氮素改变了红松幼苗及水曲柳幼苗土 壤纤维素酶对CO2 升高的响应以及红松幼苗土壤纤维素酶和脲酶对增温的响应。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 不同浓度氮沉降可能会改变土壤酶对CO2 升高及增温的响应。
2014, 36(5): 54-61.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2
摘要:
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3 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研究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 柏木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及在乔木层、林下层和土壤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 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42.31、30.82 和8.34 Mg/ hm2 ,林下层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次生林显著大于柏木人 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为112.60 Mg/ hm2 ,分别是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1.8 和 4.8 倍。2)林分碳储量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0 ~30 cm) 乔木层 林下层,土壤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以 上,乔木层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26%以上。3)较少受到干扰的植被常绿阔叶次生林碳储量为155.87 Mg/ hm2 , 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有较高的固碳潜力。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马尾松人工林为 主,适当辅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将有利于当地森林碳汇效益的增加。
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3 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研究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 柏木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及在乔木层、林下层和土壤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 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42.31、30.82 和8.34 Mg/ hm2 ,林下层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次生林显著大于柏木人 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为112.60 Mg/ hm2 ,分别是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1.8 和 4.8 倍。2)林分碳储量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0 ~30 cm) 乔木层 林下层,土壤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以 上,乔木层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26%以上。3)较少受到干扰的植被常绿阔叶次生林碳储量为155.87 Mg/ hm2 , 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有较高的固碳潜力。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马尾松人工林为 主,适当辅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将有利于当地森林碳汇效益的增加。
2014, 36(5): 62-67.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3
摘要:
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分别采用收获法和内生长土芯法测定了毛 乌素沙地3 种典型沙生灌木杨柴、沙柳和油蒿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量,并通过元素分析仪分别测定各器官 的含碳率,进而计算3 种灌木的NPP。结果表明,杨柴、沙柳、油蒿3 种灌木的NPP 分别为63.13 、96.39 和63.98 g/(m2a),根冠生长量的比值分别为2.71、2.02 和1.32。杨柴、沙柳和油蒿地上与地下生长量均符合等速生长关 系,可以基于地上部分NPP 来估算地下部分NPP。
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分别采用收获法和内生长土芯法测定了毛 乌素沙地3 种典型沙生灌木杨柴、沙柳和油蒿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量,并通过元素分析仪分别测定各器官 的含碳率,进而计算3 种灌木的NPP。结果表明,杨柴、沙柳、油蒿3 种灌木的NPP 分别为63.13 、96.39 和63.98 g/(m2a),根冠生长量的比值分别为2.71、2.02 和1.32。杨柴、沙柳和油蒿地上与地下生长量均符合等速生长关 系,可以基于地上部分NPP 来估算地下部分NPP。
2014, 36(5): 68-73.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20
摘要:
以侧柏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干旱(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对容器苗和 裸根苗生长、营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侧柏抗氧化酶活性(POD 和SOD)、渗 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逐渐增加。干旱胁迫下,同侧柏裸根苗相比,容 器苗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减少了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干旱胁迫程度较轻时,侧柏容器 苗和裸根苗的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差异不显著。而在重度干旱时,同正常浇水处理相比,侧柏容器苗和裸根 苗的相对含水量分别下降了10.43%和18.36%,相对电导率分别提高了28.87%和43.49%,容器苗的变化幅度显 著小于裸根苗。干旱胁迫下,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且干旱胁迫强度越大,容器苗干物质 积累量的增加幅度越大。干旱胁迫对侧柏地上部养分及地下部氮和磷的含量影响较小,但显著提高了地下部钾的 含量。无论处于何种水分状态,容器苗的养分总积累量显著大于裸根苗,且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养分总积累 量的差异逐渐增大。综合分析认为,同侧柏裸根苗相比,干旱生境下,侧柏容器苗具有较强的保护酶调节能力,可 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促进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的吸收,具有更强的抵御干旱损伤的能力。
以侧柏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干旱(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对容器苗和 裸根苗生长、营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侧柏抗氧化酶活性(POD 和SOD)、渗 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逐渐增加。干旱胁迫下,同侧柏裸根苗相比,容 器苗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减少了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干旱胁迫程度较轻时,侧柏容器 苗和裸根苗的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差异不显著。而在重度干旱时,同正常浇水处理相比,侧柏容器苗和裸根 苗的相对含水量分别下降了10.43%和18.36%,相对电导率分别提高了28.87%和43.49%,容器苗的变化幅度显 著小于裸根苗。干旱胁迫下,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且干旱胁迫强度越大,容器苗干物质 积累量的增加幅度越大。干旱胁迫对侧柏地上部养分及地下部氮和磷的含量影响较小,但显著提高了地下部钾的 含量。无论处于何种水分状态,容器苗的养分总积累量显著大于裸根苗,且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养分总积累 量的差异逐渐增大。综合分析认为,同侧柏裸根苗相比,干旱生境下,侧柏容器苗具有较强的保护酶调节能力,可 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促进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的吸收,具有更强的抵御干旱损伤的能力。
2014, 36(5): 74-81.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21
摘要:
以内蒙柽柳嫩枝为外植体,分别进行8 种激素组合(2 水平NAA 和4 个水平6-BA)及5 种类型培养基(MS、 1/2 MS、NT、B5 和WPM)处理,研究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含量积累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不同培 养基类型均对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积累有显著影响,其中柽柳丛生芽最佳生长培养基为MS 附加激素6-BA 1.0 mg/L + NAA 0.05 mg/L。各处理下柽柳丛生苗组织中总酚含量均较高(136.84 ~ 353.58 mg/g),其次为总三萜 (17.65 ~63.13 mg/g),总黄酮含量相对较低(11.10 ~18.92 mg/g)。在附加激素为6-BA 1.0 mg/L + NAA 0.05 mg/L 的不同类型培养基条件下,柽柳组培苗一个生长周期(30 d)内的总酚产量以1/2 MS 最高,可达60.76 mg;总三萜产 量以MS 培养基最高,可达9.13 mg;总黄酮产量以1/2 MS 和MS 培养基较高,分别为3.25 和2.50 mg。
以内蒙柽柳嫩枝为外植体,分别进行8 种激素组合(2 水平NAA 和4 个水平6-BA)及5 种类型培养基(MS、 1/2 MS、NT、B5 和WPM)处理,研究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含量积累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不同培 养基类型均对柽柳组培苗生长和次生产物积累有显著影响,其中柽柳丛生芽最佳生长培养基为MS 附加激素6-BA 1.0 mg/L + NAA 0.05 mg/L。各处理下柽柳丛生苗组织中总酚含量均较高(136.84 ~ 353.58 mg/g),其次为总三萜 (17.65 ~63.13 mg/g),总黄酮含量相对较低(11.10 ~18.92 mg/g)。在附加激素为6-BA 1.0 mg/L + NAA 0.05 mg/L 的不同类型培养基条件下,柽柳组培苗一个生长周期(30 d)内的总酚产量以1/2 MS 最高,可达60.76 mg;总三萜产 量以MS 培养基最高,可达9.13 mg;总黄酮产量以1/2 MS 和MS 培养基较高,分别为3.25 和2.50 mg。
2014, 36(5): 82-86.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22
摘要:
应用SRAP 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非洲的5 个不同地理群体非洲桃花心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筛选出28 对SRAP 引物组合用于群体遗传分析,共扩增出条带77 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9 条,多态 性水平为76.62%;5 个群体遗传距离在0.036 1 ~ 0.131 7 之间,总的Nei爷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9 3,总的 Shannon爷s 信息指数分别为0.330 0,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70.04%),群体基因流(Nm)为1.185 8。
应用SRAP 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非洲的5 个不同地理群体非洲桃花心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筛选出28 对SRAP 引物组合用于群体遗传分析,共扩增出条带77 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9 条,多态 性水平为76.62%;5 个群体遗传距离在0.036 1 ~ 0.131 7 之间,总的Nei爷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9 3,总的 Shannon爷s 信息指数分别为0.330 0,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70.04%),群体基因流(Nm)为1.185 8。
2014, 36(5): 87-93.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6
摘要:
为科学进行天然风景林的抚育经营,以长白山地区松江河林业局板石河林场内的天然风景林单木为研究对 象,共调查了913 株单木的外部形态指标,拍摄913 张单木景观照片,筛选获得87 张针阔叶树种景观照片并进行美 景度评价,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解,进而建立了针叶和阔叶树种单木的美景度模型,最后对99 株单木的景观质 量进行了预测以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1)影响针叶和阔叶树种单木景观美景度的景观要素差别较大; 2)影响针叶树种单木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有树干挺拔度、轮廓清晰度、枝条混乱度、树冠完整度和枝条密度;3) 影响阔叶树种单木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有树冠形态、轮廓清晰度、树冠均匀度、叶片密度、枝条舒展度和树干挺 拔度;4)基于单木景观质量影响要素,风景林经营应以培育树干通直的针叶单木景观和树冠饱满的阔叶单木景观 为目标;5)本文建立的针叶和阔叶单木景观美景度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单木景观美景度,可以应用于单木景观质 量研究。
为科学进行天然风景林的抚育经营,以长白山地区松江河林业局板石河林场内的天然风景林单木为研究对 象,共调查了913 株单木的外部形态指标,拍摄913 张单木景观照片,筛选获得87 张针阔叶树种景观照片并进行美 景度评价,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解,进而建立了针叶和阔叶树种单木的美景度模型,最后对99 株单木的景观质 量进行了预测以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1)影响针叶和阔叶树种单木景观美景度的景观要素差别较大; 2)影响针叶树种单木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有树干挺拔度、轮廓清晰度、枝条混乱度、树冠完整度和枝条密度;3) 影响阔叶树种单木美景度的主要景观要素有树冠形态、轮廓清晰度、树冠均匀度、叶片密度、枝条舒展度和树干挺 拔度;4)基于单木景观质量影响要素,风景林经营应以培育树干通直的针叶单木景观和树冠饱满的阔叶单木景观 为目标;5)本文建立的针叶和阔叶单木景观美景度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单木景观美景度,可以应用于单木景观质 量研究。
2014, 36(5): 94-98.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4
摘要:
为研究褐土坡面径流流速受坡面黑麦草覆盖度的影响,在2 个雨强(0.5、1.0 mm/ min)和2 个坡度(10?、20?) 条件下人工模拟降雨,分析研究了5 个不同黑麦草覆盖度(0、20%、40%、60%、80%)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结 果表明:坡面径流流速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最后达到稳定流速。坡面流的稳定流速与雨强和坡度呈正相关,与 黑麦草覆盖度呈负相关。60%的坡面草覆盖度是一个拐点,高于此拐点时,坡面径流的流速差异较小,且坡度对流 速的影响不十分显著。以黑麦草覆盖度拐点为界,分2 段拟合了坡面流的稳定流速(V)与草覆盖度(C)、雨强(R)、 坡度()的方程:在草覆盖度臆60% 时,V = 47.75(1 - C)0.27 (sin)0.13 R0.56 (R2 = 0.97);在草覆盖度 60% 时,V = 24.15(1 - C)0.13 (sin) -0.01 R0.49 (R2 =0.98),2 段统计关系相关性十分显著。
为研究褐土坡面径流流速受坡面黑麦草覆盖度的影响,在2 个雨强(0.5、1.0 mm/ min)和2 个坡度(10?、20?) 条件下人工模拟降雨,分析研究了5 个不同黑麦草覆盖度(0、20%、40%、60%、80%)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结 果表明:坡面径流流速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最后达到稳定流速。坡面流的稳定流速与雨强和坡度呈正相关,与 黑麦草覆盖度呈负相关。60%的坡面草覆盖度是一个拐点,高于此拐点时,坡面径流的流速差异较小,且坡度对流 速的影响不十分显著。以黑麦草覆盖度拐点为界,分2 段拟合了坡面流的稳定流速(V)与草覆盖度(C)、雨强(R)、 坡度()的方程:在草覆盖度臆60% 时,V = 47.75(1 - C)0.27 (sin)0.13 R0.56 (R2 = 0.97);在草覆盖度 60% 时,V = 24.15(1 - C)0.13 (sin) -0.01 R0.49 (R2 =0.98),2 段统计关系相关性十分显著。
2014, 36(5): 99-108.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0
摘要:
在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气候变化以及农业开发等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往往无法通过数据直观体 现,水文模型常被用于提供水资源管理决策所必须的一些重要信息。集总式概念模型结构简单,仅依赖有限的数 据和较少的参数即可对流域主要水文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本研究将MIKE 11 水动力模型和降雨径流模型 (NAM)耦合,应用到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结果表明,MIKE 11/ NAM 模型可以对挠力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较 好的模拟,模型在率定期的表现优于验证期。造成模型在验证期模拟效果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强烈的农业开 发活动对流域下垫面性质的改变。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三江平原地区高强度的农业开发活动深刻影响了流域水文 情势,并且这种影响在近20 年仍然持续。本研究所构建模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输入数据的时空精度、模型结 构和最优参数集的选择。
在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气候变化以及农业开发等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往往无法通过数据直观体 现,水文模型常被用于提供水资源管理决策所必须的一些重要信息。集总式概念模型结构简单,仅依赖有限的数 据和较少的参数即可对流域主要水文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本研究将MIKE 11 水动力模型和降雨径流模型 (NAM)耦合,应用到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结果表明,MIKE 11/ NAM 模型可以对挠力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较 好的模拟,模型在率定期的表现优于验证期。造成模型在验证期模拟效果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强烈的农业开 发活动对流域下垫面性质的改变。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三江平原地区高强度的农业开发活动深刻影响了流域水文 情势,并且这种影响在近20 年仍然持续。本研究所构建模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输入数据的时空精度、模型结 构和最优参数集的选择。
2014, 36(5): 109-116.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8
摘要:
采用菌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从以色列引进的哈茨木霉T28 进行盐碱胁迫研究,从菌株生长和营养代谢 的角度研究了该菌株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和NaHCO3 胁迫条件下,菌株生长和营养代 谢与盐碱浓度呈明显的相关性,在cNaCl0.4 mol/ L 和cNa2SO4 0.2 mol/ L 胁迫的56 h 内,T28 均可长满平板(椎=90 mm),生物量为0.17 ~0.38 g/150 mL 和0.51 ~0.52 g/150 mL,碳利用率为16% ~43% 和8.4% ~8.7%,磷利用率 为3.3% ~4.7%和4.3% ~5.7%。菌株生长和对碳、磷相对利用率受抑制程度均较低;在NaHCO3 胁迫下,菌株生 长和营养代谢均受到较强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T28 表现为较好的耐盐性和碱胁迫不耐受。
采用菌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从以色列引进的哈茨木霉T28 进行盐碱胁迫研究,从菌株生长和营养代谢 的角度研究了该菌株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NaCl、Na2SO4和NaHCO3 胁迫条件下,菌株生长和营养代 谢与盐碱浓度呈明显的相关性,在cNaCl0.4 mol/ L 和cNa2SO4 0.2 mol/ L 胁迫的56 h 内,T28 均可长满平板(椎=90 mm),生物量为0.17 ~0.38 g/150 mL 和0.51 ~0.52 g/150 mL,碳利用率为16% ~43% 和8.4% ~8.7%,磷利用率 为3.3% ~4.7%和4.3% ~5.7%。菌株生长和对碳、磷相对利用率受抑制程度均较低;在NaHCO3 胁迫下,菌株生 长和营养代谢均受到较强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T28 表现为较好的耐盐性和碱胁迫不耐受。
2014, 36(5): 117-122.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19
摘要:
为研究蜡梅SAMT 基因的调控功能,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烟草中。经PCR 方法对转基因烟草进行检 测,结果显示:16 株转化植株中有15 株扩增出了目的条带,进一步的RT-PCR 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植株均发生了正 确转录。对转基因烟草植株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进行植株大小、叶片形态、花色、花瓣大小以及花期进行观察,均 未发现有明显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对转基因烟草鲜花进行花 香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CpSAMT 基因烟草中有较高含量的苯甲醇、己烯醇、芳樟醇、石竹烯和苯甲醛等成分,但未 能检测到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甲酯成分。
为研究蜡梅SAMT 基因的调控功能,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烟草中。经PCR 方法对转基因烟草进行检 测,结果显示:16 株转化植株中有15 株扩增出了目的条带,进一步的RT-PCR 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植株均发生了正 确转录。对转基因烟草植株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进行植株大小、叶片形态、花色、花瓣大小以及花期进行观察,均 未发现有明显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S-SPME-GC-MS)对转基因烟草鲜花进行花 香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CpSAMT 基因烟草中有较高含量的苯甲醇、己烯醇、芳樟醇、石竹烯和苯甲醛等成分,但未 能检测到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甲酯成分。
2014, 36(5): 123-130.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5
摘要:
以现代月季品种(2n =4x =28)为母本,玫瑰品种(2n =2x =14)为父本设4 个组合进行杂交,获得杂交后代13 个。综合利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核型分析以及SSR 分子标记对其中的7 个杂交后代进行了杂种 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多具备父母本的中间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和核型分析均表明7 个杂交后 代为三倍体(2n =3x =21),核型特征多介于父母本之间,以1A 型为主;11 对SSR 引物扩增结果发现7 个杂交后代 均含有父母本的特异性条带。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数据证明杂交后代整合了现代月季和玫瑰的遗传物质 和表型特征,确定为真杂种,为利用玫瑰改良现代月季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本研究结果也证明,流式细胞术 可以作为不同倍性蔷薇属植物杂交后代的快速鉴定方法。
以现代月季品种(2n =4x =28)为母本,玫瑰品种(2n =2x =14)为父本设4 个组合进行杂交,获得杂交后代13 个。综合利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核型分析以及SSR 分子标记对其中的7 个杂交后代进行了杂种 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多具备父母本的中间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和核型分析均表明7 个杂交后 代为三倍体(2n =3x =21),核型特征多介于父母本之间,以1A 型为主;11 对SSR 引物扩增结果发现7 个杂交后代 均含有父母本的特异性条带。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数据证明杂交后代整合了现代月季和玫瑰的遗传物质 和表型特征,确定为真杂种,为利用玫瑰改良现代月季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本研究结果也证明,流式细胞术 可以作为不同倍性蔷薇属植物杂交后代的快速鉴定方法。
2014, 36(5): 131-135.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1
摘要:
为研究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在温度为100 和140℃ 下,分别对厚度为2、4、6 cm 的杨木 试件进行汽蒸处理,并对处理前后试件的质量,以及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场进行研究;另外,在温度为110℃ 下,对木材内部压力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汽蒸处理后,木材含水率均有所下降,而且处理温度越高,含水率下降 越多;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含水率下降量为23.0%;当处理温度为140℃时,含水率下降量达到78.27%;木材 内部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当环境温度为100、140℃ 时,木材内部最高温度分别为92、110 ℃ ;建立了不同处理温度、时间与试件含水率下降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木材内部水分减少量的理论模型,所建模型 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汽蒸处理过程。
为研究汽蒸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的迁移动力,在温度为100 和140℃ 下,分别对厚度为2、4、6 cm 的杨木 试件进行汽蒸处理,并对处理前后试件的质量,以及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温度场进行研究;另外,在温度为110℃ 下,对木材内部压力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汽蒸处理后,木材含水率均有所下降,而且处理温度越高,含水率下降 越多;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含水率下降量为23.0%;当处理温度为140℃时,含水率下降量达到78.27%;木材 内部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当环境温度为100、140℃ 时,木材内部最高温度分别为92、110 ℃ ;建立了不同处理温度、时间与试件含水率下降量的关系模型,以及木材内部水分减少量的理论模型,所建模型 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汽蒸处理过程。
2014, 36(5): 136-141.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2
摘要:
以有机混合物(废纸板纤维、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和无机聚硅酸硫酸铝(PASS)为原料,通过有机-无机杂 化,利用液体发泡方法制备出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为了研究PASS 对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首先 对PASS 的热稳定性、样品燃烧前后的微观形貌以及PASS 在纤维管胞内外的厚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采用锥形 量热仪对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ASS 具有好的耐高温性能;与有机混合物杂化后具有很好的成膜 性,能在纤维表面形成热稳定性涂层;管胞内、外层膜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182 和0.667m;PASS 与氯化石蜡的协 效作用显著降低了样品燃烧过程的热释放与质量损失。因此,这种有机-无机杂化可显著提高超轻植物纤维基材 料的阻燃性能。
以有机混合物(废纸板纤维、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和无机聚硅酸硫酸铝(PASS)为原料,通过有机-无机杂 化,利用液体发泡方法制备出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为了研究PASS 对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首先 对PASS 的热稳定性、样品燃烧前后的微观形貌以及PASS 在纤维管胞内外的厚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采用锥形 量热仪对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ASS 具有好的耐高温性能;与有机混合物杂化后具有很好的成膜 性,能在纤维表面形成热稳定性涂层;管胞内、外层膜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182 和0.667m;PASS 与氯化石蜡的协 效作用显著降低了样品燃烧过程的热释放与质量损失。因此,这种有机-无机杂化可显著提高超轻植物纤维基材 料的阻燃性能。
2014, 36(5): 142-145.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3
摘要:
为了对林业副产物兴安落叶松树皮利用更加充分,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工艺对兴安落叶松树皮进行萃取,并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萃取物成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经150 min 超临界CO2 萃取可基本将3.00 kg 兴安落叶松树皮中的油脂萃取干净,萃取物得率可达3.325%;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44 种物质,含量较高的 几种化合物是5,6-二羟基-胡萝卜素(36.30%)、树脂酸及其衍生物(27.60%)、泪杉醇(17.14%)、香叶基芳樟醇 (12.51%)。该萃取物成分与普通松脂有明显的区别,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为了对林业副产物兴安落叶松树皮利用更加充分,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工艺对兴安落叶松树皮进行萃取,并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萃取物成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经150 min 超临界CO2 萃取可基本将3.00 kg 兴安落叶松树皮中的油脂萃取干净,萃取物得率可达3.325%;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44 种物质,含量较高的 几种化合物是5,6-二羟基-胡萝卜素(36.30%)、树脂酸及其衍生物(27.60%)、泪杉醇(17.14%)、香叶基芳樟醇 (12.51%)。该萃取物成分与普通松脂有明显的区别,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2014, 36(5): 146-150.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04
摘要:
从森林消防车间接视野的传统检测缺陷入手,建立森林消防车间接视野虚拟测试系统,得出在虚拟火场环境 下森林消防车驾驶员间接视野衰减的测试数值。结果表明:驾驶员的间接视野衰减会导致森林消防车出勤事故; 在驾驶员的间接视野衰减中,C 柱盲区略有增大;前进时的驾驶员间接视野衰减幅度小于后退时;定点光源频闪下 的间接视野衰减小,移动光源频闪下的间接视野衰减大;同等光线环境下,配合烟雾和噪声时的间接视野衰减最明 显;驾驶员在明视觉状态下的间接视野衰减不明显,暗视觉状态下的间接视野衰减明显。
从森林消防车间接视野的传统检测缺陷入手,建立森林消防车间接视野虚拟测试系统,得出在虚拟火场环境 下森林消防车驾驶员间接视野衰减的测试数值。结果表明:驾驶员的间接视野衰减会导致森林消防车出勤事故; 在驾驶员的间接视野衰减中,C 柱盲区略有增大;前进时的驾驶员间接视野衰减幅度小于后退时;定点光源频闪下 的间接视野衰减小,移动光源频闪下的间接视野衰减大;同等光线环境下,配合烟雾和噪声时的间接视野衰减最明 显;驾驶员在明视觉状态下的间接视野衰减不明显,暗视觉状态下的间接视野衰减明显。
2014, 36(5): 151-154.
doi: 10.13332/j.cnki.jbfu.2014.05.023
摘要:
板栗花是板栗的雄性花序,香味柔和,含有多种芳香性成分,但由于板栗的雌雄花比例悬殊,大部分雄花被废 弃。为了实现对板栗花的深度开发利用,以河北迁西4 个品种(早丰、燕龙、紫珀和燕魁)的板栗雄花为原料,采用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 MS)提取了鲜花以及用盐水保存6 个月的板栗花中的挥发油,并对其香气成 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35 种挥发性成分,盐水保存的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20 种挥 发性成分,但是两者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甲基苯甲醇丙酸酯、壬醛、苯乙酮、芳樟醇,其相对百分含量相差 较小,表明盐水保存对板栗花挥发性香气成分影响较小。
板栗花是板栗的雄性花序,香味柔和,含有多种芳香性成分,但由于板栗的雌雄花比例悬殊,大部分雄花被废 弃。为了实现对板栗花的深度开发利用,以河北迁西4 个品种(早丰、燕龙、紫珀和燕魁)的板栗雄花为原料,采用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 MS)提取了鲜花以及用盐水保存6 个月的板栗花中的挥发油,并对其香气成 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35 种挥发性成分,盐水保存的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20 种挥 发性成分,但是两者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甲基苯甲醇丙酸酯、壬醛、苯乙酮、芳樟醇,其相对百分含量相差 较小,表明盐水保存对板栗花挥发性香气成分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