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More+
2007年 29卷 第6期
周永学,
郑小贤,
李瑞,
王费新,
张莉俊,
高黎,
刘杏娥,
魏潇潇,
杨平,
白岗栓,
张璧光,
毛俊娟,
袁怀文,
王芳,
殷亚方,
黄荣凤,
何亚平,
胡万良,
张洪江,
颜绍馗,
秦爱光,
吴彩燕,
胡胜华,
邓小文,
乔建平,
常旭,
樊军锋,
李猛,
崔赛华,
王晓欢,
王胜华,
戴思兰,
刘燕,
王正,
汪思龙,
罗晓芳,
杜社妮,
张岩,
王兆印,
NagaoHirofumi,
费世民,
王小青,
赵天忠,
谭学仁,
孙向阳,
张克斌,
张双保,
陈放,
张占雄,
刘云芳,
王海燕,
龚月桦,
孔祥文,
江玉林,
张旭,
韩士杰,
李昀,
李华,
江泽慧,
范冰,
KatoHideo,
高荣孚,
徐嘉,
IdoHirofumi,
丁磊,
侯喜录,
常亮,
杨培华,
陈宗伟,
陈秀明,
郭树花,
李媛良,
李晓峰,
任海青,
刘秀英,
蒋俊明,
薛岩,
张桂兰,
李考学,
张代贵,
陈学平,
费本华,
徐庆祥,
高建社,
李雪峰,
王晓东,
续九如,
涂代伦,
金鑫,
刘永红,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9.
摘要: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 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 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张洪江,
邓小文,
刘杏娥,
吴彩燕,
王费新,
秦爱光,
张璧光,
魏潇潇,
袁怀文,
殷亚方,
胡万良,
颜绍馗,
张莉俊,
周永学,
何亚平,
毛俊娟,
胡胜华,
白岗栓,
郑小贤,
黄荣凤,
王芳,
李瑞,
高黎,
杨平,
乔建平,
孙向阳,
汪思龙,
戴思兰,
罗晓芳,
张克斌,
谭学仁,
王小青,
樊军锋,
赵天忠,
刘燕,
费世民,
李猛,
NagaoHirofumi,
常旭,
王胜华,
王晓欢,
王正,
崔赛华,
张岩,
杜社妮,
王兆印,
李华,
孔祥文,
张双保,
龚月桦,
范冰,
高荣孚,
江玉林,
刘云芳,
王海燕,
韩士杰,
陈放,
张旭,
徐嘉,
江泽慧,
KatoHideo,
张占雄,
李昀,
李晓峰,
IdoHirofumi,
郭树花,
任海青,
刘秀英,
陈宗伟,
侯喜录,
丁磊,
陈秀明,
李媛良,
常亮,
杨培华,
张桂兰,
陈学平,
张代贵,
蒋俊明,
李考学,
费本华,
高建社,
徐庆祥,
薛岩,
金鑫,
李雪峰,
续九如,
涂代伦,
王晓东,
刘永红,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23-28.
摘要:
为了发掘我国乡土树种毛白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PI)基因资源,该研究在对已知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和杨树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和1对杨树特异性CPI引物,应用RT-PCR技术在毛白杨形成层中扩增出了一个696 bp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并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一个41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8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对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具有典型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的保守区段,即靠近氨基端具有甘氨酸(G)残基和[LVI]-[AGT]-[RKE]-[FY]-[AS]-[VI]-[EDQV]-[HYFQ]序列,羧基端具有与酶活性有关的QXVXG结构和PW残基,说明毛白杨形成层中存在CPI基因并能够有效表达.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林木CPI的同源性在47%~68%之间.
为了发掘我国乡土树种毛白杨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PI)基因资源,该研究在对已知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和杨树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和1对杨树特异性CPI引物,应用RT-PCR技术在毛白杨形成层中扩增出了一个696 bp的cDNA片段,将此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并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一个41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8个氨基酸残基.进一步对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具有典型植物巯基蛋白酶抑制剂的保守区段,即靠近氨基端具有甘氨酸(G)残基和[LVI]-[AGT]-[RKE]-[FY]-[AS]-[VI]-[EDQV]-[HYFQ]序列,羧基端具有与酶活性有关的QXVXG结构和PW残基,说明毛白杨形成层中存在CPI基因并能够有效表达.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林木CPI的同源性在47%~68%之间.
何亚平,
胡万良,
邓小文,
李瑞,
张莉俊,
杨平,
刘杏娥,
颜绍馗,
袁怀文,
张璧光,
白岗栓,
王芳,
张洪江,
黄荣凤,
胡胜华,
周永学,
秦爱光,
魏潇潇,
吴彩燕,
高黎,
毛俊娟,
殷亚方,
郑小贤,
王费新,
赵天忠,
乔建平,
樊军锋,
张克斌,
费世民,
刘燕,
罗晓芳,
谭学仁,
王正,
王兆印,
张岩,
王小青,
李猛,
孙向阳,
王晓欢,
常旭,
杜社妮,
崔赛华,
汪思龙,
NagaoHirofumi,
王胜华,
戴思兰,
张占雄,
陈放,
KatoHideo,
张旭,
李昀,
高荣孚,
孔祥文,
张双保,
龚月桦,
江玉林,
刘云芳,
徐嘉,
范冰,
江泽慧,
王海燕,
李华,
韩士杰,
侯喜录,
陈秀明,
郭树花,
丁磊,
李晓峰,
陈宗伟,
杨培华,
常亮,
李媛良,
任海青,
IdoHirofumi,
刘秀英,
蒋俊明,
张代贵,
薛岩,
张桂兰,
李考学,
高建社,
陈学平,
徐庆祥,
费本华,
,
李雪峰,
刘永红,
涂代伦,
续九如,
王晓东,
金鑫,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211-214.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6(45 )对台湾青枣进行塑料大棚施肥试验,观测其在一个单一生长季节内生长量(包括地径、一次分枝粗和冠幅)的变化,以确定N、P、K肥及其配比对台湾青枣营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在植株生长期间,N肥对其生长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K肥,最后是P肥;台湾青枣生长量达到最大的施肥量是m(N)135 g、m(P)990 g、m(K)9360 g,即在台湾青枣一个单一生长季节里,N、P、K最佳施肥配比为m(N)∶m(P2 O5)∶m(K2 O)=1∶0.17∶0.84. 这对于台湾青枣在北方开始栽培、幼树生长及营养生长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16(45 )对台湾青枣进行塑料大棚施肥试验,观测其在一个单一生长季节内生长量(包括地径、一次分枝粗和冠幅)的变化,以确定N、P、K肥及其配比对台湾青枣营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在植株生长期间,N肥对其生长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K肥,最后是P肥;台湾青枣生长量达到最大的施肥量是m(N)135 g、m(P)990 g、m(K)9360 g,即在台湾青枣一个单一生长季节里,N、P、K最佳施肥配比为m(N)∶m(P2 O5)∶m(K2 O)=1∶0.17∶0.84. 这对于台湾青枣在北方开始栽培、幼树生长及营养生长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殷亚方,
胡胜华,
王费新,
黄荣凤,
吴彩燕,
杨平,
张莉俊,
邓小文,
高黎,
毛俊娟,
胡万良,
白岗栓,
李瑞,
刘杏娥,
张洪江,
袁怀文,
郑小贤,
魏潇潇,
张璧光,
颜绍馗,
王芳,
周永学,
何亚平,
秦爱光,
王兆印,
张岩,
王小青,
赵天忠,
乔建平,
谭学仁,
汪思龙,
NagaoHirofumi,
樊军锋,
王正,
戴思兰,
王晓欢,
杜社妮,
费世民,
常旭,
罗晓芳,
张克斌,
李猛,
孙向阳,
刘燕,
王胜华,
崔赛华,
韩士杰,
李华,
范冰,
江泽慧,
陈放,
KatoHideo,
王海燕,
刘云芳,
龚月桦,
张占雄,
徐嘉,
江玉林,
张双保,
高荣孚,
李昀,
张旭,
孔祥文,
,
陈宗伟,
常亮,
李媛良,
陈秀明,
李晓峰,
IdoHirofumi,
郭树花,
丁磊,
任海青,
杨培华,
侯喜录,
刘秀英,
徐庆祥,
张代贵,
张桂兰,
陈学平,
蒋俊明,
高建社,
李考学,
费本华,
薛岩,
李雪峰,
王晓东,
续九如,
刘永红,
金鑫,
涂代伦,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215-218.
摘要:
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生物标本资源的信息共享,国家制定了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生物标本资源描述规范.实现标本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信息交换,需要按照标准规范制定适合标本信息检索、交换、共享的数字化规范描述体系.该文主要研究生物标本信息共享规范数字化表达技术,并给出了基于XML技术的初步解决方案,将共享规范映射成为计算机可自动识别的规则文档,实现标本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信息交换.
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生物标本资源的信息共享,国家制定了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生物标本资源描述规范.实现标本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信息交换,需要按照标准规范制定适合标本信息检索、交换、共享的数字化规范描述体系.该文主要研究生物标本信息共享规范数字化表达技术,并给出了基于XML技术的初步解决方案,将共享规范映射成为计算机可自动识别的规则文档,实现标本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信息交换.
刘杏娥,
高黎,
周永学,
邓小文,
秦爱光,
毛俊娟,
张洪江,
郑小贤,
白岗栓,
胡万良,
魏潇潇,
杨平,
吴彩燕,
张莉俊,
殷亚方,
胡胜华,
黄荣凤,
何亚平,
王芳,
王费新,
张璧光,
颜绍馗,
袁怀文,
李瑞,
王晓欢,
赵天忠,
NagaoHirofumi,
刘燕,
王小青,
李猛,
樊军锋,
王正,
谭学仁,
张岩,
崔赛华,
张克斌,
费世民,
王胜华,
常旭,
孙向阳,
王兆印,
戴思兰,
罗晓芳,
乔建平,
汪思龙,
杜社妮,
高荣孚,
李华,
李昀,
刘云芳,
王海燕,
龚月桦,
徐嘉,
江玉林,
范冰,
陈放,
张占雄,
KatoHideo,
张旭,
孔祥文,
张双保,
韩士杰,
江泽慧,
郭树花,
侯喜录,
任海青,
李媛良,
李晓峰,
常亮,
IdoHirofumi,
陈秀明,
丁磊,
陈宗伟,
刘秀英,
杨培华,
李考学,
张代贵,
薛岩,
徐庆祥,
张桂兰,
陈学平,
高建社,
,
蒋俊明,
费本华,
李雪峰,
涂代伦,
刘永红,
续九如,
金鑫,
王晓东,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206-210.
摘要:
该文对芍药两个耐贮性不同的品种‘莲台’、‘桃花飞雪’在低温干存过程中的抗氰呼吸速率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的增强可能有助于清除超氧阴离子,维持切花贮后的瓶插寿命;同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上升可能诱导抗氰呼吸增强. 不同品种耐贮存性差异与抗氰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关,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持续上升的品种耐贮性较好.
该文对芍药两个耐贮性不同的品种‘莲台’、‘桃花飞雪’在低温干存过程中的抗氰呼吸速率及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的增强可能有助于清除超氧阴离子,维持切花贮后的瓶插寿命;同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上升可能诱导抗氰呼吸增强. 不同品种耐贮存性差异与抗氰呼吸的变化趋势相关,贮存过程中抗氰呼吸持续上升的品种耐贮性较好.
刘杏娥,
胡万良,
李瑞,
毛俊娟,
秦爱光,
张璧光,
邓小文,
张莉俊,
胡胜华,
王芳,
白岗栓,
周永学,
袁怀文,
王费新,
高黎,
殷亚方,
何亚平,
吴彩燕,
张洪江,
魏潇潇,
郑小贤,
黄荣凤,
颜绍馗,
杨平,
王胜华,
崔赛华,
王兆印,
孙向阳,
王晓欢,
罗晓芳,
赵天忠,
张克斌,
张岩,
费世民,
王正,
李猛,
NagaoHirofumi,
谭学仁,
樊军锋,
乔建平,
常旭,
刘燕,
汪思龙,
杜社妮,
王小青,
戴思兰,
陈放,
张双保,
刘云芳,
李华,
王海燕,
KatoHideo,
张旭,
江玉林,
范冰,
孔祥文,
龚月桦,
江泽慧,
李昀,
高荣孚,
张占雄,
韩士杰,
徐嘉,
陈秀明,
丁磊,
李晓峰,
常亮,
陈宗伟,
任海青,
李媛良,
郭树花,
刘秀英,
IdoHirofumi,
杨培华,
侯喜录,
徐庆祥,
张代贵,
薛岩,
高建社,
张桂兰,
李考学,
蒋俊明,
费本华,
陈学平,
涂代伦,
李雪峰,
续九如,
刘永红,
金鑫,
王晓东,
张红丽,
,
丁国权
2007, 29(6): 196-200.
摘要: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春季栽植的2年生油松为对照,开展了雨季栽植2年生和1年生油松试验. 通过测定春季、雨季栽植油松后45 d的气候、土壤水分,调查栽后4年内啮齿类动物的危害状况和油松的存活率、生长状况后得知:雨季的降水量比春季大,空气相对湿度高,风速低,气温与地温高,土壤含水量高,蒸发量在栽植后26 d内较低,利于油松缓苗和生长;雨季栽植躲过了栽植当年啮齿类动物的春季危害高峰,苗木存活率高. 从栽植当年到栽植后第4年,雨季栽植的油松存活率一直比春季栽植的高,雨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比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生长量大,雨季栽植的1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与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 雨季栽植油松能够显著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促进苗木生长.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春季栽植的2年生油松为对照,开展了雨季栽植2年生和1年生油松试验. 通过测定春季、雨季栽植油松后45 d的气候、土壤水分,调查栽后4年内啮齿类动物的危害状况和油松的存活率、生长状况后得知:雨季的降水量比春季大,空气相对湿度高,风速低,气温与地温高,土壤含水量高,蒸发量在栽植后26 d内较低,利于油松缓苗和生长;雨季栽植躲过了栽植当年啮齿类动物的春季危害高峰,苗木存活率高. 从栽植当年到栽植后第4年,雨季栽植的油松存活率一直比春季栽植的高,雨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比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生长量大,雨季栽植的1年生苗木树体生长量与春季栽植的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 雨季栽植油松能够显著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促进苗木生长.
张洪江,
吴彩燕,
殷亚方,
白岗栓,
王芳,
杨平,
胡万良,
刘杏娥,
邓小文,
何亚平,
袁怀文,
周永学,
颜绍馗,
魏潇潇,
张璧光,
郑小贤,
王费新,
李瑞,
秦爱光,
张莉俊,
毛俊娟,
高黎,
胡胜华,
黄荣凤,
谭学仁,
刘燕,
樊军锋,
罗晓芳,
张克斌,
王胜华,
王晓欢,
NagaoHirofumi,
费世民,
戴思兰,
李猛,
乔建平,
常旭,
王正,
孙向阳,
崔赛华,
汪思龙,
王小青,
杜社妮,
赵天忠,
张岩,
王兆印,
范冰,
孔祥文,
刘云芳,
龚月桦,
李昀,
高荣孚,
韩士杰,
江泽慧,
KatoHideo,
张旭,
王海燕,
陈放,
江玉林,
张占雄,
张双保,
徐嘉,
李华,
,
陈宗伟,
任海青,
侯喜录,
郭树花,
杨培华,
丁磊,
李晓峰,
李媛良,
常亮,
陈秀明,
刘秀英,
IdoHirofumi,
陈学平,
徐庆祥,
费本华,
高建社,
张代贵,
李考学,
蒋俊明,
张桂兰,
薛岩,
金鑫,
涂代伦,
续九如,
王晓东,
刘永红,
李雪峰,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201-205.
摘要:
以攀枝花地区麻疯树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设置不同温度(24、29、34℃),研究不同浓度酸铝胁迫(Al 3+的浓度为:对照、0.01、0.1、1、5 mmol/L)对3月龄麻疯树幼苗根系活力、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相同Al3+浓度处理下,随温度升高,幼苗根系活力降低,MDA、Pro含量增加,POD活性增加;②相同温度处理下,随Al3+浓度增加,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叶片MDA含量、Pro含量及POD活性呈上升趋势;③适度低温,适量的Al3+(29℃,Al 3+浓度为0.01 mmol/L;24℃,Al 3+浓度为0.01、0.1 mmol/L)能增强根系活力,降低MDA和Pro含量,降低POD活性,有益于麻疯树幼苗的生长;④当Al3+浓度增至1 mmol/L以上时,3个温度下处理的麻疯树幼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⑤29℃、1 mmol/L Al 3+浓度下,增加溶液中Ca2+浓度能减小酸铝对麻疯树幼苗的毒害作用.
以攀枝花地区麻疯树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设置不同温度(24、29、34℃),研究不同浓度酸铝胁迫(Al 3+的浓度为:对照、0.01、0.1、1、5 mmol/L)对3月龄麻疯树幼苗根系活力、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相同Al3+浓度处理下,随温度升高,幼苗根系活力降低,MDA、Pro含量增加,POD活性增加;②相同温度处理下,随Al3+浓度增加,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叶片MDA含量、Pro含量及POD活性呈上升趋势;③适度低温,适量的Al3+(29℃,Al 3+浓度为0.01 mmol/L;24℃,Al 3+浓度为0.01、0.1 mmol/L)能增强根系活力,降低MDA和Pro含量,降低POD活性,有益于麻疯树幼苗的生长;④当Al3+浓度增至1 mmol/L以上时,3个温度下处理的麻疯树幼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⑤29℃、1 mmol/L Al 3+浓度下,增加溶液中Ca2+浓度能减小酸铝对麻疯树幼苗的毒害作用.
白岗栓,
刘杏娥,
王费新,
张洪江,
邓小文,
张璧光,
高黎,
周永学,
杨平,
胡万良,
吴彩燕,
李瑞,
颜绍馗,
黄荣凤,
张莉俊,
何亚平,
秦爱光,
袁怀文,
王芳,
郑小贤,
胡胜华,
魏潇潇,
毛俊娟,
殷亚方,
崔赛华,
张岩,
王正,
乔建平,
汪思龙,
赵天忠,
杜社妮,
王兆印,
张克斌,
孙向阳,
常旭,
罗晓芳,
谭学仁,
刘燕,
王晓欢,
王胜华,
戴思兰,
费世民,
樊军锋,
NagaoHirofumi,
王小青,
李猛,
刘云芳,
范冰,
王海燕,
江泽慧,
孔祥文,
李华,
张占雄,
徐嘉,
KatoHideo,
龚月桦,
张双保,
张旭,
李昀,
韩士杰,
,
高荣孚,
江玉林,
陈放,
李媛良,
刘秀英,
陈宗伟,
常亮,
侯喜录,
李晓峰,
任海青,
陈秀明,
IdoHirofumi,
杨培华,
丁磊,
郭树花,
蒋俊明,
高建社,
徐庆祥,
张桂兰,
费本华,
张代贵,
陈学平,
李考学,
薛岩,
涂代伦,
王晓东,
金鑫,
李雪峰,
刘永红,
续九如,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90-195.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花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观赏花卉的野生近缘种,对于我国的花卉育种工作和观赏园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我国重要花卉及其野生近缘种研究与开发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花卉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的途径,希望能够为观赏园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花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观赏花卉的野生近缘种,对于我国的花卉育种工作和观赏园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我国重要花卉及其野生近缘种研究与开发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花卉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的途径,希望能够为观赏园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王芳,
胡胜华,
高黎,
胡万良,
黄荣凤,
袁怀文,
王费新,
张洪江,
秦爱光,
李瑞,
魏潇潇,
周永学,
吴彩燕,
刘杏娥,
毛俊娟,
张莉俊,
殷亚方,
郑小贤,
白岗栓,
何亚平,
邓小文,
颜绍馗,
杨平,
张璧光,
杜社妮,
乔建平,
樊军锋,
刘燕,
王晓欢,
崔赛华,
张岩,
罗晓芳,
戴思兰,
王胜华,
汪思龙,
张克斌,
王小青,
赵天忠,
谭学仁,
NagaoHirofumi,
费世民,
李猛,
王正,
王兆印,
常旭,
孙向阳,
江泽慧,
王海燕,
张占雄,
孔祥文,
高荣孚,
韩士杰,
徐嘉,
KatoHideo,
龚月桦,
江玉林,
范冰,
张旭,
张双保,
刘云芳,
李昀,
李华,
陈放,
侯喜录,
刘秀英,
丁磊,
陈宗伟,
杨培华,
IdoHirofumi,
李媛良,
任海青,
常亮,
李晓峰,
郭树花,
陈秀明,
,
张代贵,
张桂兰,
费本华,
薛岩,
李考学,
高建社,
陈学平,
蒋俊明,
徐庆祥,
金鑫,
王晓东,
续九如,
刘永红,
涂代伦,
李雪峰,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81-184.
摘要:
为提高除湿效率、减少除湿干燥纯耗, 该文阐述了木材除湿(热泵)干燥系统中的空气流程和状态变化. 从湿空气热力学分析的角度,提出一定制冷量和含湿量状况下,湿空气除湿效率为零的临界焓值的概念;指出除湿效率大于零的必要条件及提高除湿效率的途径;进而由临界焓值的概念在湿空气的焓-湿量图上绘出了不同露点温度下的临界干燥曲线,并划分出除湿区,为预测除湿效率与除湿量以及除湿机的优化控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为提高除湿效率、减少除湿干燥纯耗, 该文阐述了木材除湿(热泵)干燥系统中的空气流程和状态变化. 从湿空气热力学分析的角度,提出一定制冷量和含湿量状况下,湿空气除湿效率为零的临界焓值的概念;指出除湿效率大于零的必要条件及提高除湿效率的途径;进而由临界焓值的概念在湿空气的焓-湿量图上绘出了不同露点温度下的临界干燥曲线,并划分出除湿区,为预测除湿效率与除湿量以及除湿机的优化控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郑小贤,
周永学,
王费新,
胡万良,
杨平,
颜绍馗,
何亚平,
白岗栓,
李瑞,
秦爱光,
高黎,
魏潇潇,
胡胜华,
黄荣凤,
张莉俊,
毛俊娟,
刘杏娥,
袁怀文,
张璧光,
殷亚方,
吴彩燕,
王芳,
张洪江,
邓小文,
张岩,
孙向阳,
张克斌,
赵天忠,
谭学仁,
王正,
罗晓芳,
常旭,
NagaoHirofumi,
王胜华,
崔赛华,
樊军锋,
汪思龙,
刘燕,
王兆印,
乔建平,
王小青,
杜社妮,
戴思兰,
王晓欢,
李猛,
费世民,
王海燕,
韩士杰,
孔祥文,
龚月桦,
李昀,
张旭,
张占雄,
刘云芳,
范冰,
江玉林,
高荣孚,
KatoHideo,
李华,
张双保,
江泽慧,
徐嘉,
陈放,
任海青,
IdoHirofumi,
李晓峰,
侯喜录,
刘秀英,
郭树花,
丁磊,
李媛良,
常亮,
陈秀明,
杨培华,
陈宗伟,
徐庆祥,
蒋俊明,
张代贵,
张桂兰,
高建社,
费本华,
薛岩,
李考学,
陈学平,
,
刘永红,
李雪峰,
王晓东,
涂代伦,
金鑫,
续九如,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85-189.
摘要:
该文首先分析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经济发展阶段、林业政策与森林资源变化的规律,其次总结提出森林资源变化的U型理论,来解释森林资源变化及其规律,最后对U型模型进行阐述,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林业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该文首先分析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经济发展阶段、林业政策与森林资源变化的规律,其次总结提出森林资源变化的U型理论,来解释森林资源变化及其规律,最后对U型模型进行阐述,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林业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胡万良,
袁怀文,
周永学,
颜绍馗,
刘杏娥,
白岗栓,
王费新,
何亚平,
胡胜华,
张莉俊,
杨平,
秦爱光,
王芳,
吴彩燕,
黄荣凤,
高黎,
李瑞,
邓小文,
张洪江,
张璧光,
毛俊娟,
魏潇潇,
郑小贤,
殷亚方,
王兆印,
乔建平,
汪思龙,
费世民,
赵天忠,
罗晓芳,
杜社妮,
戴思兰,
孙向阳,
李猛,
王胜华,
刘燕,
NagaoHirofumi,
谭学仁,
常旭,
张克斌,
王小青,
张岩,
崔赛华,
樊军锋,
王正,
王晓欢,
刘云芳,
龚月桦,
孔祥文,
张双保,
范冰,
江玉林,
李昀,
王海燕,
江泽慧,
李华,
高荣孚,
陈放,
徐嘉,
张占雄,
KatoHideo,
韩士杰,
张旭,
IdoHirofumi,
刘秀英,
侯喜录,
杨培华,
常亮,
郭树花,
李媛良,
陈秀明,
任海青,
陈宗伟,
李晓峰,
丁磊,
蒋俊明,
费本华,
徐庆祥,
张桂兰,
李考学,
陈学平,
高建社,
薛岩,
张代贵,
续九如,
李雪峰,
王晓东,
涂代伦,
刘永红,
金鑫,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72-175.
摘要:
该文以经过120 d、温度90℃条件下窑干干燥处理的56根日本柳杉人工林结构材(110 mm×55 mm×2 500 mm)作为测试试件,介绍了一种利用激光测距系统测量顺纹抗拉弹性模量的方法. 首先将试件含水率调至15%,在抗拉试验开始前采用纵向基频振动方法 (FFT) 得到试件的动态弹性模量(Efr),再利用由激光测距仪、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组成的激光测距系统,测定了顺纹抗拉弹性模量(Et),最后破坏试件完成顺纹抗拉强度(σt)的测定. 对Efr、Et和σt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表明,Et的平均值比FFT方法得到的Efr的平均值小78% (0.63 GPa);Et与Efr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71,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Et和σt的相关系数R为0727,也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足尺试件的顺纹抗拉测试结果表明,激光测距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结构材在顺纹受拉时发生的拉伸变形,从而得到可靠的抗拉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该文以经过120 d、温度90℃条件下窑干干燥处理的56根日本柳杉人工林结构材(110 mm×55 mm×2 500 mm)作为测试试件,介绍了一种利用激光测距系统测量顺纹抗拉弹性模量的方法. 首先将试件含水率调至15%,在抗拉试验开始前采用纵向基频振动方法 (FFT) 得到试件的动态弹性模量(Efr),再利用由激光测距仪、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组成的激光测距系统,测定了顺纹抗拉弹性模量(Et),最后破坏试件完成顺纹抗拉强度(σt)的测定. 对Efr、Et和σt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表明,Et的平均值比FFT方法得到的Efr的平均值小78% (0.63 GPa);Et与Efr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71,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Et和σt的相关系数R为0727,也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足尺试件的顺纹抗拉测试结果表明,激光测距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结构材在顺纹受拉时发生的拉伸变形,从而得到可靠的抗拉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毛俊娟,
张璧光,
邓小文,
高黎,
胡万良,
王费新,
李瑞,
殷亚方,
刘杏娥,
张莉俊,
周永学,
魏潇潇,
郑小贤,
何亚平,
王芳,
颜绍馗,
胡胜华,
秦爱光,
吴彩燕,
白岗栓,
张洪江,
黄荣凤,
杨平,
袁怀文,
汪思龙,
刘燕,
罗晓芳,
王晓欢,
孙向阳,
李猛,
NagaoHirofumi,
张岩,
常旭,
戴思兰,
张克斌,
樊军锋,
王小青,
杜社妮,
王正,
乔建平,
崔赛华,
费世民,
王兆印,
王胜华,
谭学仁,
赵天忠,
王海燕,
陈放,
张双保,
孔祥文,
张旭,
江玉林,
张占雄,
韩士杰,
江泽慧,
范冰,
KatoHideo,
李昀,
高荣孚,
龚月桦,
李华,
刘云芳,
徐嘉,
任海青,
IdoHirofumi,
郭树花,
陈秀明,
侯喜录,
常亮,
刘秀英,
杨培华,
李媛良,
李晓峰,
,
丁磊,
陈宗伟,
薛岩,
李考学,
蒋俊明,
高建社,
徐庆祥,
张桂兰,
陈学平,
费本华,
张代贵,
涂代伦,
续九如,
刘永红,
李雪峰,
金鑫,
王晓东,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76-180.
摘要:
该文利用氧指数测定仪、锥形量热仪测定了木纤维/回收塑料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并与普通纤维板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①和普通纤维板相比,木纤维/回收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从点燃时间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上表现为热稳定性很差,而热释放速率和平均有效燃烧热等性能较好;木纤维/回收聚丙烯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其他燃烧性能都表现很差;②回收聚丙烯和聚氯乙稀作为主要原料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相比,前者热稳定性好,但总体表现为火灾危害性更大;③木纤维/回收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加入偶联剂PAPI后改变了的燃烧特性,表现为点燃时间延长、有效燃烧热降低、热释放速率提高. 如将木塑复合材料用作室内建筑装饰材料,须考虑对其进行阻燃处理.
该文利用氧指数测定仪、锥形量热仪测定了木纤维/回收塑料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并与普通纤维板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①和普通纤维板相比,木纤维/回收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从点燃时间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上表现为热稳定性很差,而热释放速率和平均有效燃烧热等性能较好;木纤维/回收聚丙烯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其他燃烧性能都表现很差;②回收聚丙烯和聚氯乙稀作为主要原料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相比,前者热稳定性好,但总体表现为火灾危害性更大;③木纤维/回收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加入偶联剂PAPI后改变了的燃烧特性,表现为点燃时间延长、有效燃烧热降低、热释放速率提高. 如将木塑复合材料用作室内建筑装饰材料,须考虑对其进行阻燃处理.
张璧光,
袁怀文,
周永学,
白岗栓,
王芳,
高黎,
胡胜华,
秦爱光,
何亚平,
胡万良,
殷亚方,
王费新,
刘杏娥,
张莉俊,
张洪江,
吴彩燕,
魏潇潇,
李瑞,
毛俊娟,
黄荣凤,
杨平,
郑小贤,
邓小文,
颜绍馗,
费世民,
常旭,
孙向阳,
张岩,
王正,
刘燕,
王胜华,
谭学仁,
张克斌,
罗晓芳,
崔赛华,
王小青,
王晓欢,
戴思兰,
王兆印,
汪思龙,
乔建平,
樊军锋,
NagaoHirofumi,
李猛,
杜社妮,
赵天忠,
高荣孚,
张双保,
韩士杰,
江泽慧,
孔祥文,
范冰,
陈放,
刘云芳,
张占雄,
张旭,
KatoHideo,
江玉林,
李华,
李昀,
龚月桦,
王海燕,
徐嘉,
刘秀英,
IdoHirofumi,
任海青,
李晓峰,
常亮,
陈宗伟,
侯喜录,
李媛良,
丁磊,
杨培华,
陈秀明,
郭树花,
,
徐庆祥,
陈学平,
薛岩,
高建社,
张桂兰,
李考学,
蒋俊明,
费本华,
张代贵,
刘永红,
续九如,
李雪峰,
金鑫,
王晓东,
涂代伦,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67-171.
摘要:
为了探讨应用阻力仪检测方法定量评估古建筑木材材质状况的方法和途径,该文以故宫武英殿维修时替换下来的局部腐朽的5根落叶松旧木构件加工的319个试件为材料,用目测法将试件划分为未腐朽及4个腐朽等级,共5个等级,测定了试件的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并对抗弯强度试件进行了阻力仪检测. 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阻力仪检测值与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其中的284组数据建立了阻力仪检测值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用剩余的35个样本的检测值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腐朽程度的加深,木材密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及阻力仪检测值均显著降低,5个腐朽等级间差异显著; 木材达到“3”级腐朽时,4项指标分别降低为未腐朽材的24%、42%、76%和71%. 阻力仪检测值与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均在0.01水平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与密度的相关关系最大. 对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在0.05和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为了探讨应用阻力仪检测方法定量评估古建筑木材材质状况的方法和途径,该文以故宫武英殿维修时替换下来的局部腐朽的5根落叶松旧木构件加工的319个试件为材料,用目测法将试件划分为未腐朽及4个腐朽等级,共5个等级,测定了试件的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并对抗弯强度试件进行了阻力仪检测. 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阻力仪检测值与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其中的284组数据建立了阻力仪检测值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用剩余的35个样本的检测值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腐朽程度的加深,木材密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及阻力仪检测值均显著降低,5个腐朽等级间差异显著; 木材达到“3”级腐朽时,4项指标分别降低为未腐朽材的24%、42%、76%和71%. 阻力仪检测值与气干密度、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均在0.01水平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与密度的相关关系最大. 对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在0.05和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胡万良,
周永学,
袁怀文,
王费新,
刘杏娥,
邓小文,
张莉俊,
何亚平,
李瑞,
王芳,
张璧光,
郑小贤,
白岗栓,
魏潇潇,
高黎,
殷亚方,
秦爱光,
张洪江,
胡胜华,
黄荣凤,
杨平,
毛俊娟,
吴彩燕,
颜绍馗,
费世民,
罗晓芳,
乔建平,
樊军锋,
NagaoHirofumi,
刘燕,
张克斌,
戴思兰,
赵天忠,
王胜华,
李猛,
孙向阳,
常旭,
杜社妮,
王小青,
崔赛华,
谭学仁,
王晓欢,
王兆印,
张岩,
汪思龙,
王正,
KatoHideo,
王海燕,
李昀,
陈放,
江玉林,
徐嘉,
张占雄,
刘云芳,
李华,
韩士杰,
龚月桦,
江泽慧,
孔祥文,
高荣孚,
范冰,
张旭,
张双保,
杨培华,
李晓峰,
侯喜录,
郭树花,
任海青,
丁磊,
IdoHirofumi,
常亮,
陈秀明,
,
刘秀英,
陈宗伟,
李媛良,
费本华,
薛岩,
高建社,
张桂兰,
陈学平,
蒋俊明,
张代贵,
李考学,
徐庆祥,
续九如,
涂代伦,
金鑫,
刘永红,
李雪峰,
王晓东,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61-166.
摘要:
为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材质的影响,该文以小黑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初植密度下林木生长特征和木材材质的差异,并建立了基于林木特征因子的材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胸径、尖削度、径高比明显增大,枝下高降低,而树高受初植密度影响不大;初植密度对木材材质影响也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有降低趋势,而湿心材、边材面积,幼龄材、成熟材面积,以及幼龄材、湿心材比例均明显增大;基本密度不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MOE、MOR、湿心材、幼龄材面积等材质指标可用树木特征因子及初植密度进行较好地预测,而木材密度的预测效果很差
为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材质的影响,该文以小黑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初植密度下林木生长特征和木材材质的差异,并建立了基于林木特征因子的材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胸径、尖削度、径高比明显增大,枝下高降低,而树高受初植密度影响不大;初植密度对木材材质影响也不同,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有降低趋势,而湿心材、边材面积,幼龄材、成熟材面积,以及幼龄材、湿心材比例均明显增大;基本密度不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MOE、MOR、湿心材、幼龄材面积等材质指标可用树木特征因子及初植密度进行较好地预测,而木材密度的预测效果很差
高黎,
吴彩燕,
胡万良,
胡胜华,
颜绍馗,
张璧光,
白岗栓,
毛俊娟,
张莉俊,
黄荣凤,
周永学,
杨平,
王费新,
邓小文,
王芳,
魏潇潇,
殷亚方,
何亚平,
李瑞,
郑小贤,
袁怀文,
秦爱光,
张洪江,
刘杏娥,
NagaoHirofumi,
王兆印,
常旭,
王小青,
王胜华,
刘燕,
乔建平,
王晓欢,
谭学仁,
罗晓芳,
张岩,
戴思兰,
费世民,
张克斌,
汪思龙,
李猛,
赵天忠,
孙向阳,
樊军锋,
崔赛华,
王正,
杜社妮,
王海燕,
KatoHideo,
江玉林,
范冰,
张双保,
徐嘉,
刘云芳,
江泽慧,
李华,
张占雄,
张旭,
龚月桦,
李昀,
陈放,
韩士杰,
高荣孚,
孔祥文,
侯喜录,
李晓峰,
IdoHirofumi,
丁磊,
刘秀英,
李媛良,
陈秀明,
任海青,
常亮,
郭树花,
陈宗伟,
杨培华,
高建社,
费本华,
张桂兰,
张代贵,
薛岩,
徐庆祥,
蒋俊明,
李考学,
陈学平,
金鑫,
王晓东,
续九如,
刘永红,
涂代伦,
李雪峰,
,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48-155.
摘要: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 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 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吴彩燕,
袁怀文,
白岗栓,
郑小贤,
张璧光,
何亚平,
王费新,
王芳,
颜绍馗,
魏潇潇,
杨平,
胡胜华,
张莉俊,
殷亚方,
秦爱光,
刘杏娥,
胡万良,
毛俊娟,
李瑞,
邓小文,
黄荣凤,
高黎,
周永学,
张洪江,
王正,
赵天忠,
崔赛华,
樊军锋,
张克斌,
谭学仁,
汪思龙,
王胜华,
费世民,
孙向阳,
杜社妮,
王兆印,
戴思兰,
刘燕,
NagaoHirofumi,
张岩,
乔建平,
李猛,
常旭,
罗晓芳,
王晓欢,
王小青,
刘云芳,
高荣孚,
王海燕,
江泽慧,
KatoHideo,
徐嘉,
江玉林,
范冰,
孔祥文,
龚月桦,
陈放,
张双保,
李昀,
张旭,
张占雄,
韩士杰,
李华,
李媛良,
侯喜录,
郭树花,
任海青,
杨培华,
刘秀英,
李晓峰,
陈秀明,
IdoHirofumi,
陈宗伟,
丁磊,
常亮,
张桂兰,
高建社,
费本华,
陈学平,
徐庆祥,
张代贵,
薛岩,
蒋俊明,
李考学,
金鑫,
涂代伦,
李雪峰,
刘永红,
续九如,
,
王晓东,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43-147.
摘要: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的范围作为研究区段.在2006年6—8月间,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体积量测法,实地调查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量与降雨量并没有显著关系,而与平均降雨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平均降雨强度只有大于9.47 mm/h时才有可能发生沟蚀,而且平均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沟蚀量越多;当平均降雨强度相当时,降雨量越大,产生的沟蚀量也越多;六棱砖防护措施能防止边坡沟蚀的产生,拱形框架梁防护措施能够很好地控制边坡沟蚀的发育;在同样有六棱砖或拱形框架梁防护下,结合植物措施后,其防护效果更佳.弃土场边坡侵蚀沟发育最为剧烈,一个雨季产生的沟蚀量达9 779.55 t/km2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的范围作为研究区段.在2006年6—8月间,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体积量测法,实地调查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量与降雨量并没有显著关系,而与平均降雨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平均降雨强度只有大于9.47 mm/h时才有可能发生沟蚀,而且平均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沟蚀量越多;当平均降雨强度相当时,降雨量越大,产生的沟蚀量也越多;六棱砖防护措施能防止边坡沟蚀的产生,拱形框架梁防护措施能够很好地控制边坡沟蚀的发育;在同样有六棱砖或拱形框架梁防护下,结合植物措施后,其防护效果更佳.弃土场边坡侵蚀沟发育最为剧烈,一个雨季产生的沟蚀量达9 779.55 t/km2
何亚平,
王芳,
魏潇潇,
白岗栓,
颜绍馗,
黄荣凤,
张莉俊,
张洪江,
王费新,
胡胜华,
殷亚方,
张璧光,
郑小贤,
李瑞,
周永学,
胡万良,
邓小文,
袁怀文,
高黎,
刘杏娥,
吴彩燕,
杨平,
秦爱光,
毛俊娟,
樊军锋,
王兆印,
王晓欢,
李猛,
张克斌,
孙向阳,
王正,
杜社妮,
王小青,
常旭,
赵天忠,
汪思龙,
王胜华,
费世民,
NagaoHirofumi,
刘燕,
崔赛华,
戴思兰,
谭学仁,
张岩,
乔建平,
罗晓芳,
龚月桦,
李华,
徐嘉,
张旭,
陈放,
KatoHideo,
孔祥文,
王海燕,
江玉林,
刘云芳,
江泽慧,
张双保,
张占雄,
韩士杰,
李昀,
范冰,
高荣孚,
任海青,
陈宗伟,
李媛良,
常亮,
郭树花,
刘秀英,
李晓峰,
IdoHirofumi,
杨培华,
侯喜录,
陈秀明,
,
丁磊,
李考学,
张桂兰,
蒋俊明,
陈学平,
费本华,
高建社,
张代贵,
薛岩,
徐庆祥,
金鑫,
李雪峰,
续九如,
涂代伦,
王晓东,
刘永红,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56-160.
摘要: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导致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及呼吸强度最终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反映出3种酶、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在提取物处理下变化的一致性.提取物打破了保护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MDA含量增加,严重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使叶枯病菌菌体受到损伤和破坏,这可能是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导致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及呼吸强度最终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反映出3种酶、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在提取物处理下变化的一致性.提取物打破了保护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MDA含量增加,严重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使叶枯病菌菌体受到损伤和破坏,这可能是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毛俊娟,
张洪江,
周永学,
胡胜华,
王费新,
张璧光,
刘杏娥,
郑小贤,
杨平,
袁怀文,
张莉俊,
李瑞,
魏潇潇,
高黎,
秦爱光,
殷亚方,
何亚平,
王芳,
白岗栓,
胡万良,
黄荣凤,
颜绍馗,
邓小文,
吴彩燕,
赵天忠,
谭学仁,
汪思龙,
孙向阳,
NagaoHirofumi,
崔赛华,
王晓欢,
王胜华,
李猛,
刘燕,
乔建平,
张岩,
樊军锋,
杜社妮,
罗晓芳,
王小青,
王正,
王兆印,
常旭,
费世民,
戴思兰,
张克斌,
张旭,
张双保,
刘云芳,
李昀,
江泽慧,
高荣孚,
陈放,
范冰,
李华,
韩士杰,
龚月桦,
江玉林,
KatoHideo,
张占雄,
王海燕,
徐嘉,
孔祥文,
李媛良,
常亮,
丁磊,
刘秀英,
李晓峰,
陈秀明,
郭树花,
IdoHirofumi,
杨培华,
侯喜录,
任海青,
陈宗伟,
徐庆祥,
费本华,
李考学,
陈学平,
张桂兰,
张代贵,
薛岩,
高建社,
蒋俊明,
续九如,
李雪峰,
刘永红,
王晓东,
金鑫,
涂代伦,
,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34-137.
摘要: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 ,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荒草地>柠条地.柠条蒸散耗水量最大,地表径流量最少,说明柠条灌丛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在侵蚀严重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合理规划发展柠条林等深根性植物是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方法.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 ,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荒草地>柠条地.柠条蒸散耗水量最大,地表径流量最少,说明柠条灌丛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在侵蚀严重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合理规划发展柠条林等深根性植物是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方法.
张洪江,
袁怀文,
胡胜华,
王费新,
毛俊娟,
邓小文,
刘杏娥,
郑小贤,
张莉俊,
高黎,
白岗栓,
周永学,
杨平,
魏潇潇,
颜绍馗,
秦爱光,
张璧光,
何亚平,
殷亚方,
胡万良,
李瑞,
黄荣凤,
吴彩燕,
王芳,
罗晓芳,
王胜华,
刘燕,
王小青,
孙向阳,
谭学仁,
戴思兰,
常旭,
崔赛华,
赵天忠,
乔建平,
张岩,
汪思龙,
NagaoHirofumi,
费世民,
李猛,
张克斌,
樊军锋,
王兆印,
王晓欢,
杜社妮,
王正,
王海燕,
张占雄,
李华,
张旭,
高荣孚,
江玉林,
孔祥文,
韩士杰,
江泽慧,
徐嘉,
范冰,
龚月桦,
张双保,
陈放,
KatoHideo,
刘云芳,
李昀,
杨培华,
常亮,
丁磊,
陈秀明,
李晓峰,
郭树花,
侯喜录,
IdoHirofumi,
任海青,
刘秀英,
李媛良,
陈宗伟,
费本华,
张桂兰,
高建社,
薛岩,
蒋俊明,
徐庆祥,
陈学平,
李考学,
张代贵,
,
续九如,
刘永红,
王晓东,
涂代伦,
李雪峰,
金鑫,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38-142.
摘要:
三峡库区的滑坡发育与多个因子相关,在它的内部因子中,除了斜坡本身的高差、坡度和坡向等重要因素外,地层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了研究地层因素与滑坡发育的关系,该文借助于GIS技术,利用信息量模型,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地层因素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定量地给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内205个已有滑坡样本点的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遂宁组的J3s和蓬莱镇组的J3p,以及第三系巴东组的T2b地层对滑坡的产生最为有利.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库区以后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峡库区的滑坡发育与多个因子相关,在它的内部因子中,除了斜坡本身的高差、坡度和坡向等重要因素外,地层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了研究地层因素与滑坡发育的关系,该文借助于GIS技术,利用信息量模型,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地层因素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定量地给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内205个已有滑坡样本点的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遂宁组的J3s和蓬莱镇组的J3p,以及第三系巴东组的T2b地层对滑坡的产生最为有利.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库区以后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秦爱光,
邓小文,
张璧光,
王芳,
李瑞,
张莉俊,
何亚平,
胡万良,
王费新,
郑小贤,
黄荣凤,
白岗栓,
杨平,
殷亚方,
颜绍馗,
袁怀文,
吴彩燕,
张洪江,
高黎,
刘杏娥,
胡胜华,
魏潇潇,
毛俊娟,
周永学,
王晓欢,
刘燕,
张岩,
杜社妮,
常旭,
赵天忠,
NagaoHirofumi,
罗晓芳,
张克斌,
乔建平,
孙向阳,
王小青,
谭学仁,
汪思龙,
王正,
李猛,
崔赛华,
费世民,
樊军锋,
王兆印,
王胜华,
戴思兰,
孔祥文,
江泽慧,
刘云芳,
张旭,
徐嘉,
李华,
韩士杰,
张占雄,
王海燕,
江玉林,
范冰,
龚月桦,
陈放,
张双保,
高荣孚,
李昀,
KatoHideo,
任海青,
IdoHirofumi,
郭树花,
李晓峰,
丁磊,
李媛良,
杨培华,
陈秀明,
陈宗伟,
常亮,
侯喜录,
刘秀英,
费本华,
蒋俊明,
徐庆祥,
李考学,
张桂兰,
陈学平,
张代贵,
高建社,
,
薛岩,
涂代伦,
王晓东,
续九如,
李雪峰,
刘永红,
金鑫,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23-128.
摘要:
植被-侵蚀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演变规律的边缘学科.现有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是基于指数增长模型建立的,在多数时段具有较高精度,但在高植被覆盖度(V)、低侵蚀率(E),以及低V高E等特殊时段精度略差.为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并扩大其适用范围,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模型的非线性模型,并将两种模型应用于北京西山地区、宁夏西吉黄家二岔、陕西长武王东沟以及广东惠州上杨试验站等小流域植被及侵蚀演变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在一般时段的模拟精度与线性模型相当,而在特殊时段,前者的精度明显高于后者.但是非线性模型求解复杂,引入的两个新参数需深入研究确定.同时,由非线性模型推出的植被-侵蚀状态图形式复杂且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如由线性模型得到的植被-侵蚀状态图简单实用.非线性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地修正和完善.
植被-侵蚀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演变规律的边缘学科.现有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是基于指数增长模型建立的,在多数时段具有较高精度,但在高植被覆盖度(V)、低侵蚀率(E),以及低V高E等特殊时段精度略差.为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并扩大其适用范围,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模型的非线性模型,并将两种模型应用于北京西山地区、宁夏西吉黄家二岔、陕西长武王东沟以及广东惠州上杨试验站等小流域植被及侵蚀演变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在一般时段的模拟精度与线性模型相当,而在特殊时段,前者的精度明显高于后者.但是非线性模型求解复杂,引入的两个新参数需深入研究确定.同时,由非线性模型推出的植被-侵蚀状态图形式复杂且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如由线性模型得到的植被-侵蚀状态图简单实用.非线性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地修正和完善.
张璧光,
魏潇潇,
张莉俊,
袁怀文,
杨平,
邓小文,
周永学,
吴彩燕,
白岗栓,
毛俊娟,
李瑞,
秦爱光,
胡胜华,
黄荣凤,
郑小贤,
王芳,
何亚平,
王费新,
殷亚方,
刘杏娥,
胡万良,
高黎,
颜绍馗,
张洪江,
谭学仁,
王晓欢,
汪思龙,
孙向阳,
张克斌,
NagaoHirofumi,
王正,
赵天忠,
樊军锋,
王小青,
费世民,
崔赛华,
李猛,
王兆印,
杜社妮,
常旭,
刘燕,
戴思兰,
乔建平,
罗晓芳,
王胜华,
张岩,
高荣孚,
李昀,
张双保,
张占雄,
KatoHideo,
陈放,
刘云芳,
韩士杰,
范冰,
孔祥文,
江玉林,
李华,
徐嘉,
王海燕,
张旭,
龚月桦,
江泽慧,
刘秀英,
杨培华,
丁磊,
侯喜录,
郭树花,
陈宗伟,
常亮,
李媛良,
IdoHirofumi,
陈秀明,
任海青,
李晓峰,
张代贵,
张桂兰,
李考学,
高建社,
徐庆祥,
蒋俊明,
薛岩,
陈学平,
费本华,
涂代伦,
金鑫,
李雪峰,
王晓东,
,
刘永红,
续九如,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29-133.
摘要: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波动系数.在波动率公式构建的基础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结果表明,盐池县2002—2006年草地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3年最大,为0.685,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5年的-1.098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5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波动系数.在波动率公式构建的基础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结果表明,盐池县2002—2006年草地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3年最大,为0.685,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5年的-1.098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5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邓小文,
胡万良,
王费新,
胡胜华,
颜绍馗,
秦爱光,
张莉俊,
李瑞,
殷亚方,
黄荣凤,
毛俊娟,
刘杏娥,
杨平,
郑小贤,
张洪江,
王芳,
白岗栓,
袁怀文,
吴彩燕,
何亚平,
魏潇潇,
高黎,
周永学,
张璧光,
王小青,
乔建平,
王兆印,
李猛,
张岩,
张克斌,
崔赛华,
刘燕,
王正,
罗晓芳,
汪思龙,
孙向阳,
杜社妮,
赵天忠,
NagaoHirofumi,
樊军锋,
戴思兰,
常旭,
王胜华,
王晓欢,
谭学仁,
费世民,
韩士杰,
高荣孚,
KatoHideo,
孔祥文,
张旭,
李华,
龚月桦,
张占雄,
徐嘉,
李昀,
江玉林,
刘云芳,
范冰,
张双保,
,
陈放,
江泽慧,
王海燕,
李晓峰,
杨培华,
丁磊,
陈宗伟,
刘秀英,
陈秀明,
郭树花,
侯喜录,
李媛良,
任海青,
IdoHirofumi,
常亮,
高建社,
薛岩,
蒋俊明,
徐庆祥,
费本华,
张桂兰,
李考学,
陈学平,
张代贵,
续九如,
王晓东,
刘永红,
涂代伦,
李雪峰,
金鑫,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115-122.
摘要: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44%、75%和86%;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比前期(1986—1994年)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减少较大.从年内径流输沙变化来看,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的减沙效应在5月和9月更为显著;而对于治理流域的两期土地利用时期,各月降水越多,后期时的流域月均输沙量比前期减少越多.暴雨洪水过程线和输沙过程线分析表明,土地覆被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降雨和洪水流量频率分析表明,治理流域在前后两期土地利用时期,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流域后期土地利用时期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前期.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44%、75%和86%;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比前期(1986—1994年)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减少较大.从年内径流输沙变化来看,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的减沙效应在5月和9月更为显著;而对于治理流域的两期土地利用时期,各月降水越多,后期时的流域月均输沙量比前期减少越多.暴雨洪水过程线和输沙过程线分析表明,土地覆被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降雨和洪水流量频率分析表明,治理流域在前后两期土地利用时期,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流域后期土地利用时期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前期.
魏潇潇,
颜绍馗,
张莉俊,
张洪江,
王芳,
郑小贤,
白岗栓,
周永学,
毛俊娟,
秦爱光,
袁怀文,
高黎,
胡胜华,
张璧光,
邓小文,
何亚平,
刘杏娥,
杨平,
黄荣凤,
王费新,
殷亚方,
吴彩燕,
李瑞,
胡万良,
孙向阳,
张克斌,
杜社妮,
崔赛华,
乔建平,
王兆印,
王胜华,
戴思兰,
NagaoHirofumi,
谭学仁,
张岩,
常旭,
樊军锋,
费世民,
罗晓芳,
赵天忠,
汪思龙,
王正,
刘燕,
王小青,
王晓欢,
李猛,
高荣孚,
张旭,
王海燕,
张双保,
江泽慧,
张占雄,
江玉林,
龚月桦,
KatoHideo,
李昀,
李华,
陈放,
范冰,
刘云芳,
孔祥文,
徐嘉,
韩士杰,
丁磊,
郭树花,
杨培华,
常亮,
李晓峰,
任海青,
IdoHirofumi,
李媛良,
陈宗伟,
陈秀明,
刘秀英,
侯喜录,
李考学,
蒋俊明,
薛岩,
陈学平,
费本华,
高建社,
张桂兰,
徐庆祥,
张代贵,
涂代伦,
金鑫,
李雪峰,
刘永红,
续九如,
王晓东,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09-114.
摘要:
依据2006年5—7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旗的实测资料,对胡杨林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期望对全面认识胡杨根系、根系吸水及胡杨SPAC系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该文将根系分为输运根系(d02 cm)和吸水根系(d≤02 cm).输运根系的分布存在分形现象,根系土壤水分的变化对胡杨输运根系的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分析过程引入了土壤含水率期望的概念,当土壤含水率期望的平均值为25.03 cm·g/g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为2.000 7;当土壤含水率期望的平均值为55.95 cm·g/g 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为1.627 5.即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较低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较大;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较高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较小.对于吸水根系,该文建立了根长密度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一维分布函数以及二维分布函数.采用指数函数对吸水根系的根长密度分布函数进行拟合,拟合函数与实测数据的R2分别为:0.89、0.68、0.73和0.69,说明胡杨吸水根系根长密度的分布基本符合指数衰减规律.
依据2006年5—7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旗的实测资料,对胡杨林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期望对全面认识胡杨根系、根系吸水及胡杨SPAC系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该文将根系分为输运根系(d02 cm)和吸水根系(d≤02 cm).输运根系的分布存在分形现象,根系土壤水分的变化对胡杨输运根系的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分析过程引入了土壤含水率期望的概念,当土壤含水率期望的平均值为25.03 cm·g/g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为2.000 7;当土壤含水率期望的平均值为55.95 cm·g/g 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为1.627 5.即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较低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较大;当土壤含水率期望值较高时,输运根系分布的分维值较小.对于吸水根系,该文建立了根长密度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一维分布函数以及二维分布函数.采用指数函数对吸水根系的根长密度分布函数进行拟合,拟合函数与实测数据的R2分别为:0.89、0.68、0.73和0.69,说明胡杨吸水根系根长密度的分布基本符合指数衰减规律.
高黎,
周永学,
郑小贤,
王芳,
袁怀文,
黄荣凤,
毛俊娟,
王费新,
殷亚方,
胡万良,
吴彩燕,
魏潇潇,
秦爱光,
张洪江,
李瑞,
杨平,
胡胜华,
刘杏娥,
张莉俊,
何亚平,
邓小文,
颜绍馗,
白岗栓,
张璧光,
谭学仁,
孙向阳,
杜社妮,
樊军锋,
罗晓芳,
费世民,
王小青,
戴思兰,
乔建平,
李猛,
王兆印,
NagaoHirofumi,
王正,
汪思龙,
张克斌,
王胜华,
张岩,
刘燕,
王晓欢,
崔赛华,
常旭,
赵天忠,
江泽慧,
孔祥文,
徐嘉,
江玉林,
高荣孚,
张双保,
龚月桦,
李华,
韩士杰,
刘云芳,
张占雄,
张旭,
陈放,
李昀,
KatoHideo,
范冰,
王海燕,
李媛良,
李晓峰,
杨培华,
常亮,
刘秀英,
IdoHirofumi,
丁磊,
陈宗伟,
任海青,
侯喜录,
郭树花,
陈秀明,
张代贵,
蒋俊明,
张桂兰,
薛岩,
李考学,
陈学平,
费本华,
徐庆祥,
高建社,
李雪峰,
涂代伦,
刘永红,
续九如,
王晓东,
金鑫,
张红丽,
,
丁国权
2007, 29(6): 104-108.
摘要:
森林资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实现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该文利用描述森林林木直径分布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用VC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应用软件,并用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太行山区部分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进行了森林立木蓄积资源预测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在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森林资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实现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该文利用描述森林林木直径分布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用VC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应用软件,并用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太行山区部分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进行了森林立木蓄积资源预测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在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王芳,
吴彩燕,
魏潇潇,
张璧光,
张莉俊,
高黎,
颜绍馗,
郑小贤,
白岗栓,
殷亚方,
周永学,
胡胜华,
杨平,
李瑞,
黄荣凤,
邓小文,
毛俊娟,
袁怀文,
张洪江,
刘杏娥,
王费新,
秦爱光,
胡万良,
何亚平,
王正,
谭学仁,
乔建平,
NagaoHirofumi,
王晓欢,
崔赛华,
张岩,
王胜华,
戴思兰,
孙向阳,
杜社妮,
常旭,
李猛,
刘燕,
汪思龙,
王兆印,
张克斌,
王小青,
罗晓芳,
樊军锋,
赵天忠,
费世民,
龚月桦,
刘云芳,
李昀,
KatoHideo,
江泽慧,
张双保,
韩士杰,
陈放,
江玉林,
李华,
高荣孚,
徐嘉,
张旭,
范冰,
孔祥文,
王海燕,
张占雄,
丁磊,
李晓峰,
刘秀英,
侯喜录,
陈宗伟,
杨培华,
IdoHirofumi,
常亮,
郭树花,
李媛良,
陈秀明,
任海青,
高建社,
李考学,
陈学平,
张桂兰,
张代贵,
薛岩,
徐庆祥,
,
费本华,
蒋俊明,
金鑫,
刘永红,
涂代伦,
李雪峰,
续九如,
王晓东,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99-103.
摘要:
该文充分考虑树木生长所特有的动态性、随机性和非线性,以及Elman动态递归模型的结构特点,获取北京山区油松解析木生长数据,分别建立了Elman型树木胸径生长和树高生长的神经网络动态模型.研究表明,Elman动态递归模型对非线性问题建模具有很好的拟和性和仿真性,其中,用于胸径生长建模时,其拟和精度达到99.45%,仿真精度达到99.42%;用于树高生长建模时,拟和精度达到 97.30%,仿真精度达到97.29%,而且其拟和和仿真曲线均为“S”形,符合树木生长规律.进一步对Elman动态模型和常规BP静态模型比较发现,Elman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和性、预测性和稳定性.
该文充分考虑树木生长所特有的动态性、随机性和非线性,以及Elman动态递归模型的结构特点,获取北京山区油松解析木生长数据,分别建立了Elman型树木胸径生长和树高生长的神经网络动态模型.研究表明,Elman动态递归模型对非线性问题建模具有很好的拟和性和仿真性,其中,用于胸径生长建模时,其拟和精度达到99.45%,仿真精度达到99.42%;用于树高生长建模时,拟和精度达到 97.30%,仿真精度达到97.29%,而且其拟和和仿真曲线均为“S”形,符合树木生长规律.进一步对Elman动态模型和常规BP静态模型比较发现,Elman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和性、预测性和稳定性.
胡万良,
杨平,
黄荣凤,
刘杏娥,
颜绍馗,
毛俊娟,
李瑞,
张莉俊,
王芳,
高黎,
郑小贤,
殷亚方,
何亚平,
邓小文,
魏潇潇,
白岗栓,
周永学,
张璧光,
袁怀文,
吴彩燕,
胡胜华,
王费新,
秦爱光,
张洪江,
崔赛华,
李猛,
王兆印,
戴思兰,
樊军锋,
赵天忠,
费世民,
王晓欢,
孙向阳,
罗晓芳,
谭学仁,
乔建平,
刘燕,
张克斌,
王正,
王胜华,
汪思龙,
张岩,
常旭,
杜社妮,
NagaoHirofumi,
王小青,
刘云芳,
陈放,
李华,
韩士杰,
张旭,
张占雄,
张双保,
高荣孚,
龚月桦,
王海燕,
KatoHideo,
江玉林,
李昀,
徐嘉,
范冰,
江泽慧,
孔祥文,
李媛良,
刘秀英,
陈宗伟,
李晓峰,
侯喜录,
陈秀明,
常亮,
丁磊,
任海青,
IdoHirofumi,
杨培华,
郭树花,
陈学平,
薛岩,
蒋俊明,
徐庆祥,
张代贵,
李考学,
张桂兰,
费本华,
高建社,
李雪峰,
王晓东,
金鑫,
涂代伦,
刘永红,
续九如,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93-98.
摘要:
该文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年QuickBird 遥感数据,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应用景观斑块谱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景观的数量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绿地斑块面积3 612 hm2,斑块数量47 280块.②在城市绿地构成中,新市区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水磨沟区绿地斑块面积相对最小、斑块数量最少.③在绿化覆盖率上,新市区接近建成区平均水平,水磨沟区和天山区超过建成区平均水平,沙依巴克区低于建成区平均水平,各城区距国家园林城市35%的标准都有一定差距.④在各种绿地类型中,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居住绿地和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较少,生产绿地最少.⑤按绿地斑块面积统计,大于10 000 m2的大型绿地斑块占优势,占整个绿地面积的49.56%;按斑块数量统计小于500 m2的小型斑块占绝对优势,占整个绿地斑块的82.27%.⑥在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大中型斑块中都是以附属绿地最多,其次是居住绿地,再其次是道路绿地,最少是生产绿地;在大型斑块中,附属绿地和公共绿地所占比例相等,且占据最多,防护绿地次之,生产绿地最少.在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新市区绿化空间还很大,沙依巴克区绿化任务还很艰巨,限于城市用地紧张,应将有条件可以连片的小型、中型绿地斑块尽可能连片,增加3 000~10 000 m2的大中型绿地斑块.城区内加强荒山绿化和废矿区地面绿化.城市北部组建大型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城市南部外围营造大型防护林带.分析结果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建设和2013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具有指导意义.
该文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年QuickBird 遥感数据,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应用景观斑块谱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景观的数量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绿地斑块面积3 612 hm2,斑块数量47 280块.②在城市绿地构成中,新市区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水磨沟区绿地斑块面积相对最小、斑块数量最少.③在绿化覆盖率上,新市区接近建成区平均水平,水磨沟区和天山区超过建成区平均水平,沙依巴克区低于建成区平均水平,各城区距国家园林城市35%的标准都有一定差距.④在各种绿地类型中,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居住绿地和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较少,生产绿地最少.⑤按绿地斑块面积统计,大于10 000 m2的大型绿地斑块占优势,占整个绿地面积的49.56%;按斑块数量统计小于500 m2的小型斑块占绝对优势,占整个绿地斑块的82.27%.⑥在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大中型斑块中都是以附属绿地最多,其次是居住绿地,再其次是道路绿地,最少是生产绿地;在大型斑块中,附属绿地和公共绿地所占比例相等,且占据最多,防护绿地次之,生产绿地最少.在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新市区绿化空间还很大,沙依巴克区绿化任务还很艰巨,限于城市用地紧张,应将有条件可以连片的小型、中型绿地斑块尽可能连片,增加3 000~10 000 m2的大中型绿地斑块.城区内加强荒山绿化和废矿区地面绿化.城市北部组建大型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城市南部外围营造大型防护林带.分析结果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建设和2013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具有指导意义.
王费新,
张莉俊,
张洪江,
黄荣凤,
殷亚方,
白岗栓,
刘杏娥,
王芳,
高黎,
张璧光,
魏潇潇,
吴彩燕,
胡胜华,
邓小文,
杨平,
周永学,
颜绍馗,
胡万良,
郑小贤,
袁怀文,
何亚平,
李瑞,
毛俊娟,
秦爱光,
杜社妮,
谭学仁,
樊军锋,
张岩,
崔赛华,
张克斌,
乔建平,
赵天忠,
罗晓芳,
王兆印,
李猛,
费世民,
王正,
NagaoHirofumi,
常旭,
孙向阳,
王晓欢,
王小青,
王胜华,
戴思兰,
刘燕,
汪思龙,
高荣孚,
KatoHideo,
张占雄,
陈放,
孔祥文,
江泽慧,
江玉林,
刘云芳,
范冰,
张双保,
王海燕,
李华,
张旭,
李昀,
徐嘉,
龚月桦,
韩士杰,
李媛良,
杨培华,
侯喜录,
任海青,
陈秀明,
常亮,
丁磊,
李晓峰,
刘秀英,
IdoHirofumi,
郭树花,
陈宗伟,
高建社,
张代贵,
张桂兰,
蒋俊明,
陈学平,
费本华,
徐庆祥,
薛岩,
李考学,
,
续九如,
李雪峰,
金鑫,
王晓东,
涂代伦,
刘永红,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79-85.
摘要: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 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rensenia 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 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rensenia 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邓小文,
杨平,
黄荣凤,
胡胜华,
李瑞,
吴彩燕,
张璧光,
刘杏娥,
袁怀文,
王费新,
毛俊娟,
魏潇潇,
白岗栓,
张莉俊,
颜绍馗,
王芳,
胡万良,
郑小贤,
周永学,
殷亚方,
秦爱光,
高黎,
何亚平,
张洪江,
李猛,
常旭,
费世民,
张岩,
汪思龙,
谭学仁,
刘燕,
王小青,
王兆印,
樊军锋,
王晓欢,
崔赛华,
王正,
乔建平,
赵天忠,
戴思兰,
NagaoHirofumi,
孙向阳,
王胜华,
杜社妮,
张克斌,
罗晓芳,
李昀,
王海燕,
孔祥文,
江玉林,
张占雄,
张旭,
陈放,
KatoHideo,
李华,
江泽慧,
高荣孚,
刘云芳,
徐嘉,
韩士杰,
范冰,
龚月桦,
张双保,
刘秀英,
任海青,
李晓峰,
李媛良,
陈秀明,
丁磊,
杨培华,
侯喜录,
IdoHirofumi,
郭树花,
常亮,
陈宗伟,
李考学,
徐庆祥,
张代贵,
费本华,
高建社,
张桂兰,
陈学平,
蒋俊明,
薛岩,
王晓东,
李雪峰,
刘永红,
涂代伦,
续九如,
金鑫,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86-92.
摘要:
该文对鄱阳湖砂山地区地表环境结构和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出现的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绝灭与定居的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灭绝,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风沙化过程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要建立有恢复力的砂山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生态重组,既需要在砂山地区内也需要在砂山地区外的生态存储,现实情况也需要这种双重存储的生态学准备.
该文对鄱阳湖砂山地区地表环境结构和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出现的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绝灭与定居的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灭绝,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风沙化过程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要建立有恢复力的砂山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生态重组,既需要在砂山地区内也需要在砂山地区外的生态存储,现实情况也需要这种双重存储的生态学准备.
殷亚方,
郑小贤,
秦爱光,
王费新,
张洪江,
胡万良,
邓小文,
杨平,
毛俊娟,
黄荣凤,
白岗栓,
何亚平,
周永学,
王芳,
张莉俊,
吴彩燕,
颜绍馗,
高黎,
李瑞,
魏潇潇,
刘杏娥,
袁怀文,
胡胜华,
张璧光,
刘燕,
杜社妮,
NagaoHirofumi,
张克斌,
孙向阳,
王正,
张岩,
罗晓芳,
王晓欢,
樊军锋,
赵天忠,
戴思兰,
费世民,
常旭,
崔赛华,
王胜华,
乔建平,
李猛,
汪思龙,
王兆印,
谭学仁,
王小青,
龚月桦,
江玉林,
张旭,
KatoHideo,
范冰,
徐嘉,
陈放,
张双保,
刘云芳,
王海燕,
孔祥文,
韩士杰,
张占雄,
李华,
高荣孚,
江泽慧,
李昀,
陈秀明,
李媛良,
李晓峰,
刘秀英,
IdoHirofumi,
任海青,
杨培华,
常亮,
陈宗伟,
侯喜录,
丁磊,
郭树花,
徐庆祥,
陈学平,
高建社,
蒋俊明,
薛岩,
费本华,
张代贵,
张桂兰,
,
李考学,
金鑫,
王晓东,
李雪峰,
刘永红,
续九如,
涂代伦,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66-71.
摘要: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云南松边界木偏冠方向和方位可能有关,树冠偏向南方的边界木近80%,与地形和光照等非生物环境有关.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程度受云南松自身特征的影响,偏冠率1和胸径、年龄、侧树间距、后树间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树高、枝下高间关系不显著.云南松偏冠受邻体树木分布影响,偏冠率2和侧树距离有关,和胸径、年龄、树高、枝下高、后树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云南松树冠偏倚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自身特征、邻体分布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云南松边界木偏冠方向和方位可能有关,树冠偏向南方的边界木近80%,与地形和光照等非生物环境有关.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程度受云南松自身特征的影响,偏冠率1和胸径、年龄、侧树间距、后树间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树高、枝下高间关系不显著.云南松偏冠受邻体树木分布影响,偏冠率2和侧树距离有关,和胸径、年龄、树高、枝下高、后树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云南松树冠偏倚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自身特征、邻体分布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秦爱光,
何亚平,
刘杏娥,
殷亚方,
郑小贤,
张璧光,
吴彩燕,
魏潇潇,
王芳,
毛俊娟,
邓小文,
王费新,
张莉俊,
张洪江,
白岗栓,
周永学,
李瑞,
黄荣凤,
杨平,
高黎,
胡万良,
颜绍馗,
袁怀文,
胡胜华,
李猛,
汪思龙,
崔赛华,
张克斌,
王小青,
罗晓芳,
王胜华,
戴思兰,
NagaoHirofumi,
常旭,
刘燕,
樊军锋,
杜社妮,
乔建平,
王晓欢,
王兆印,
费世民,
孙向阳,
张岩,
王正,
谭学仁,
赵天忠,
孔祥文,
李华,
高荣孚,
江玉林,
张双保,
李昀,
韩士杰,
刘云芳,
KatoHideo,
张旭,
龚月桦,
范冰,
张占雄,
徐嘉,
江泽慧,
陈放,
王海燕,
李晓峰,
任海青,
郭树花,
陈宗伟,
IdoHirofumi,
陈秀明,
侯喜录,
丁磊,
杨培华,
刘秀英,
常亮,
李媛良,
薛岩,
高建社,
李考学,
徐庆祥,
张桂兰,
陈学平,
蒋俊明,
,
费本华,
张代贵,
续九如,
刘永红,
涂代伦,
金鑫,
李雪峰,
王晓东,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72-78.
摘要: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杨平,
黄荣凤,
张洪江,
毛俊娟,
王费新,
王芳,
袁怀文,
颜绍馗,
周永学,
胡万良,
郑小贤,
殷亚方,
魏潇潇,
李瑞,
胡胜华,
白岗栓,
何亚平,
刘杏娥,
邓小文,
吴彩燕,
张璧光,
张莉俊,
高黎,
秦爱光,
汪思龙,
张岩,
王胜华,
赵天忠,
常旭,
戴思兰,
王正,
王晓欢,
王兆印,
樊军锋,
李猛,
谭学仁,
乔建平,
张克斌,
刘燕,
杜社妮,
王小青,
罗晓芳,
NagaoHirofumi,
费世民,
孙向阳,
崔赛华,
李华,
韩士杰,
高荣孚,
张占雄,
江玉林,
江泽慧,
范冰,
王海燕,
KatoHideo,
张旭,
徐嘉,
张双保,
龚月桦,
孔祥文,
刘云芳,
陈放,
李昀,
刘秀英,
郭树花,
常亮,
李晓峰,
丁磊,
陈宗伟,
任海青,
侯喜录,
IdoHirofumi,
杨培华,
陈秀明,
李媛良,
徐庆祥,
高建社,
李考学,
陈学平,
费本华,
蒋俊明,
张桂兰,
薛岩,
张代贵,
,
李雪峰,
续九如,
王晓东,
涂代伦,
金鑫,
刘永红,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53-57.
摘要:
该文通过育苗、造林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奥地利黑松的生长特性及抗寒性.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幼苗根系发达,主根长、侧根粗壮、层次明显,鲜质量大,与乡土树种油松形成鲜明对照.苗木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高生长较快的季节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生长量占全年总量的42.3%.31年生奥地利黑松的高生长速生期出现在第15~20年,生长量占树高的32.1%.与油松相比,奥地利黑松树高生长较慢,胸径大于油松,材积年生长量0.007 4 m3,是油松的2倍.人工冷冻处理,测定针叶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在-20~-40℃条件下,奥地利黑松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大于油松;用拟合的Logistic测算出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T50),奥地利黑松的LT50为-16.2 ℃,油松的LT50为-17.9 ℃,其抗寒性比油松弱.针叶组织中较低的束缚水含量、K+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ABA含量是奥地利黑松抗寒性弱的主要原因.
该文通过育苗、造林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了奥地利黑松的生长特性及抗寒性.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幼苗根系发达,主根长、侧根粗壮、层次明显,鲜质量大,与乡土树种油松形成鲜明对照.苗木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高生长较快的季节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生长量占全年总量的42.3%.31年生奥地利黑松的高生长速生期出现在第15~20年,生长量占树高的32.1%.与油松相比,奥地利黑松树高生长较慢,胸径大于油松,材积年生长量0.007 4 m3,是油松的2倍.人工冷冻处理,测定针叶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在-20~-40℃条件下,奥地利黑松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大于油松;用拟合的Logistic测算出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T50),奥地利黑松的LT50为-16.2 ℃,油松的LT50为-17.9 ℃,其抗寒性比油松弱.针叶组织中较低的束缚水含量、K+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ABA含量是奥地利黑松抗寒性弱的主要原因.
毛俊娟,
白岗栓,
王芳,
张莉俊,
魏潇潇,
刘杏娥,
王费新,
郑小贤,
胡胜华,
邓小文,
吴彩燕,
张璧光,
周永学,
秦爱光,
黄荣凤,
殷亚方,
杨平,
何亚平,
张洪江,
胡万良,
李瑞,
袁怀文,
高黎,
颜绍馗,
王晓欢,
王正,
王兆印,
NagaoHirofumi,
赵天忠,
张克斌,
李猛,
戴思兰,
谭学仁,
刘燕,
汪思龙,
杜社妮,
王胜华,
樊军锋,
费世民,
崔赛华,
王小青,
乔建平,
孙向阳,
张岩,
常旭,
罗晓芳,
龚月桦,
张旭,
江泽慧,
KatoHideo,
韩士杰,
李昀,
范冰,
李华,
江玉林,
陈放,
孔祥文,
徐嘉,
王海燕,
张双保,
张占雄,
高荣孚,
刘云芳,
郭树花,
侯喜录,
丁磊,
陈宗伟,
李媛良,
李晓峰,
陈秀明,
杨培华,
刘秀英,
常亮,
任海青,
IdoHirofumi,
,
张代贵,
陈学平,
李考学,
高建社,
薛岩,
费本华,
张桂兰,
蒋俊明,
徐庆祥,
王晓东,
续九如,
刘永红,
涂代伦,
金鑫,
李雪峰,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58-65.
摘要: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扩大污水资源化力度,确保高质量的都市草坪,该文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草坪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坪草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及氯元素浓度分配状况相似,即叶片中养分元素浓度茎中养分元素浓度根状茎中养分元素浓度根中养分元素浓度.再生水灌溉下草坪草地上部分养分元素内部间相关性较好,特别是叶片氮素与植株地上部分其他养分元素浓度的相关性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与清水灌溉下草坪草养分分配状况比较发现,采用再生水灌溉有利于氮素、钾素及氯素向植株地上部分分配;随着再生水供水量增加,地上部分植株氮素、钾素及氯素含量减少,而磷素含量增加.采用通径法研究了草坪草植株养分及草坪草质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叶片钾浓度、根状茎氯浓度、茎中磷浓度及叶片氯浓度是影响草坪草综合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草坪草综合质量直接作用较大.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扩大污水资源化力度,确保高质量的都市草坪,该文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草坪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坪草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及氯元素浓度分配状况相似,即叶片中养分元素浓度茎中养分元素浓度根状茎中养分元素浓度根中养分元素浓度.再生水灌溉下草坪草地上部分养分元素内部间相关性较好,特别是叶片氮素与植株地上部分其他养分元素浓度的相关性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与清水灌溉下草坪草养分分配状况比较发现,采用再生水灌溉有利于氮素、钾素及氯素向植株地上部分分配;随着再生水供水量增加,地上部分植株氮素、钾素及氯素含量减少,而磷素含量增加.采用通径法研究了草坪草植株养分及草坪草质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叶片钾浓度、根状茎氯浓度、茎中磷浓度及叶片氯浓度是影响草坪草综合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草坪草综合质量直接作用较大.
周永学,
胡胜华,
张洪江,
王费新,
杨平,
王芳,
魏潇潇,
胡万良,
邓小文,
毛俊娟,
黄荣凤,
郑小贤,
高黎,
秦爱光,
刘杏娥,
殷亚方,
张璧光,
颜绍馗,
吴彩燕,
白岗栓,
张莉俊,
袁怀文,
何亚平,
李瑞,
乔建平,
NagaoHirofumi,
戴思兰,
罗晓芳,
费世民,
刘燕,
汪思龙,
樊军锋,
王正,
常旭,
崔赛华,
李猛,
孙向阳,
张岩,
谭学仁,
王胜华,
王兆印,
王小青,
杜社妮,
王晓欢,
张克斌,
赵天忠,
韩士杰,
李昀,
KatoHideo,
徐嘉,
王海燕,
孔祥文,
张双保,
江玉林,
张旭,
高荣孚,
江泽慧,
刘云芳,
陈放,
张占雄,
范冰,
李华,
龚月桦,
李晓峰,
郭树花,
任海青,
陈秀明,
侯喜录,
常亮,
陈宗伟,
IdoHirofumi,
李媛良,
杨培华,
刘秀英,
丁磊,
薛岩,
费本华,
徐庆祥,
李考学,
陈学平,
蒋俊明,
张桂兰,
张代贵,
高建社,
续九如,
王晓东,
涂代伦,
刘永红,
李雪峰,
金鑫,
丁国权,
张红丽,
2007, 29(6): 47-52.
摘要:
该文研究了漳江流域沿岸48种植物成熟叶片中Si元素含量及其随环境因子和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叶片平均Si含量为1.23%;不同植物叶片Si含量差异显著,含量最高的是笔管草,达5.88%;最低的是桃金娘,仅0.02%. 48种植物中的17种是Si积累者,叶片Si平均含量为2.53%;31种是非积累者,叶片中Si平均含量为0.28%.从植物所属科来看,含Si量较高的主要有禾本科、木贼科、紫萁科、凤尾蕨科、鸭跖草科和桑科植物.研究还发现从上游到下游,土壤Si含量随土壤粘粒含量和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马缨丹和鸭跖草叶片Si含量与对应土壤的有效Si含量呈正相关,桐花树和秋茄叶片Si含量与对应土壤的盐度呈正相关.
该文研究了漳江流域沿岸48种植物成熟叶片中Si元素含量及其随环境因子和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叶片平均Si含量为1.23%;不同植物叶片Si含量差异显著,含量最高的是笔管草,达5.88%;最低的是桃金娘,仅0.02%. 48种植物中的17种是Si积累者,叶片Si平均含量为2.53%;31种是非积累者,叶片中Si平均含量为0.28%.从植物所属科来看,含Si量较高的主要有禾本科、木贼科、紫萁科、凤尾蕨科、鸭跖草科和桑科植物.研究还发现从上游到下游,土壤Si含量随土壤粘粒含量和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马缨丹和鸭跖草叶片Si含量与对应土壤的有效Si含量呈正相关,桐花树和秋茄叶片Si含量与对应土壤的盐度呈正相关.
刘杏娥,
何亚平,
李瑞,
秦爱光,
胡万良,
张莉俊,
毛俊娟,
胡胜华,
颜绍馗,
黄荣凤,
白岗栓,
张洪江,
王费新,
魏潇潇,
袁怀文,
邓小文,
张璧光,
周永学,
郑小贤,
高黎,
杨平,
王芳,
吴彩燕,
殷亚方,
杜社妮,
汪思龙,
崔赛华,
王晓欢,
孙向阳,
谭学仁,
乔建平,
赵天忠,
戴思兰,
王兆印,
NagaoHirofumi,
常旭,
王胜华,
张克斌,
费世民,
罗晓芳,
王小青,
王正,
张岩,
李猛,
刘燕,
樊军锋,
高荣孚,
龚月桦,
徐嘉,
刘云芳,
陈放,
韩士杰,
张占雄,
张双保,
李昀,
孔祥文,
KatoHideo,
李华,
江泽慧,
江玉林,
王海燕,
张旭,
范冰,
杨培华,
常亮,
刘秀英,
丁磊,
侯喜录,
陈宗伟,
李媛良,
IdoHirofumi,
任海青,
李晓峰,
郭树花,
陈秀明,
费本华,
张代贵,
徐庆祥,
张桂兰,
蒋俊明,
薛岩,
,
高建社,
陈学平,
李考学,
金鑫,
王晓东,
涂代伦,
李雪峰,
刘永红,
续九如,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0-15.
摘要: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
张璧光,
魏潇潇,
胡胜华,
张洪江,
王费新,
李瑞,
张莉俊,
周永学,
郑小贤,
胡万良,
毛俊娟,
刘杏娥,
杨平,
白岗栓,
秦爱光,
何亚平,
吴彩燕,
袁怀文,
颜绍馗,
殷亚方,
高黎,
王芳,
邓小文,
黄荣凤,
王胜华,
费世民,
王小青,
王晓欢,
张岩,
NagaoHirofumi,
常旭,
杜社妮,
乔建平,
王正,
张克斌,
李猛,
王兆印,
汪思龙,
崔赛华,
樊军锋,
孙向阳,
戴思兰,
刘燕,
罗晓芳,
谭学仁,
赵天忠,
韩士杰,
龚月桦,
李华,
徐嘉,
KatoHideo,
张双保,
江玉林,
张占雄,
李昀,
孔祥文,
高荣孚,
王海燕,
江泽慧,
陈放,
张旭,
刘云芳,
范冰,
陈秀明,
常亮,
任海青,
IdoHirofumi,
侯喜录,
丁磊,
李晓峰,
郭树花,
刘秀英,
李媛良,
陈宗伟,
杨培华,
费本华,
张桂兰,
徐庆祥,
张代贵,
薛岩,
李考学,
高建社,
陈学平,
,
蒋俊明,
续九如,
涂代伦,
王晓东,
刘永红,
李雪峰,
金鑫,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41-46.
摘要:
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湖南和广西的6个资源冷杉野生群体共24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了108个位点,其中84个是多态性位点,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77.7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34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6 4. 6个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2.22%~70.3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2 0~0.219 5,Shannon信息指数为0.134 4~0.339 1.香菇棚群体和银竹老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舜皇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资源冷杉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7 7,说明自然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Nm为0.411 9,相对较弱,可能对自然群体的遗传分化有一定影响.基于Nei’s遗传距离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6个群体的个体按群体各自聚在一起.
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湖南和广西的6个资源冷杉野生群体共24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了108个位点,其中84个是多态性位点,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77.7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34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6 4. 6个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2.22%~70.3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2 0~0.219 5,Shannon信息指数为0.134 4~0.339 1.香菇棚群体和银竹老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舜皇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资源冷杉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7 7,说明自然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Nm为0.411 9,相对较弱,可能对自然群体的遗传分化有一定影响.基于Nei’s遗传距离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6个群体的个体按群体各自聚在一起.
刘杏娥,
毛俊娟,
高黎,
殷亚方,
黄荣凤,
白岗栓,
何亚平,
胡万良,
袁怀文,
张璧光,
吴彩燕,
王费新,
张莉俊,
胡胜华,
秦爱光,
张洪江,
邓小文,
李瑞,
周永学,
王芳,
颜绍馗,
杨平,
郑小贤,
魏潇潇,
戴思兰,
乔建平,
王正,
张岩,
刘燕,
常旭,
张克斌,
王晓欢,
汪思龙,
杜社妮,
NagaoHirofumi,
崔赛华,
孙向阳,
谭学仁,
王胜华,
王小青,
樊军锋,
费世民,
赵天忠,
李猛,
王兆印,
罗晓芳,
韩士杰,
孔祥文,
陈放,
KatoHideo,
范冰,
江泽慧,
江玉林,
张旭,
李昀,
徐嘉,
张占雄,
高荣孚,
李华,
龚月桦,
刘云芳,
王海燕,
张双保,
郭树花,
丁磊,
李晓峰,
常亮,
杨培华,
李媛良,
刘秀英,
IdoHirofumi,
任海青,
侯喜录,
陈宗伟,
陈秀明,
蒋俊明,
费本华,
陈学平,
徐庆祥,
张代贵,
高建社,
张桂兰,
薛岩,
李考学,
刘永红,
金鑫,
续九如,
李雪峰,
王晓东,
涂代伦,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35-40.
摘要:
摘要:该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贵州的药用植物天麻的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传统的中药材天麻的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用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0条大小在200~1 600 bp清晰的谱带,其中97条具有多态性,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83%,表明在物种水平上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种群水平的多态性相对较低,多态百分率在17.5%~40.83%,平均25.56%.用POPGENE软件计算各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He)为0.042~0.153,平均0.073; Shannon信息指数为0.332 6±0.224 1;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37 7,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77%,而种群内的遗 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23%,这与有限的基因流有关;而种群间有限的基因流(Nm=0.284 1)可能是由于种子的传播距离、种子极低的生活率以及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和营养繁殖等因素所致.
摘要:该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贵州的药用植物天麻的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传统的中药材天麻的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用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0条大小在200~1 600 bp清晰的谱带,其中97条具有多态性,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83%,表明在物种水平上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种群水平的多态性相对较低,多态百分率在17.5%~40.83%,平均25.56%.用POPGENE软件计算各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He)为0.042~0.153,平均0.073; Shannon信息指数为0.332 6±0.224 1;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37 7,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3.77%,而种群内的遗 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6.23%,这与有限的基因流有关;而种群间有限的基因流(Nm=0.284 1)可能是由于种子的传播距离、种子极低的生活率以及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和营养繁殖等因素所致.
王芳,
魏潇潇,
邓小文,
张璧光,
刘杏娥,
白岗栓,
秦爱光,
李瑞,
周永学,
吴彩燕,
王费新,
毛俊娟,
张洪江,
颜绍馗,
胡万良,
张莉俊,
高黎,
殷亚方,
郑小贤,
杨平,
胡胜华,
袁怀文,
何亚平,
黄荣凤,
崔赛华,
王小青,
费世民,
杜社妮,
王兆印,
常旭,
乔建平,
张克斌,
戴思兰,
王正,
张岩,
孙向阳,
刘燕,
NagaoHirofumi,
李猛,
樊军锋,
王胜华,
罗晓芳,
谭学仁,
王晓欢,
赵天忠,
汪思龙,
龚月桦,
范冰,
刘云芳,
韩士杰,
孔祥文,
徐嘉,
KatoHideo,
高荣孚,
李华,
张占雄,
张旭,
张双保,
江泽慧,
王海燕,
陈放,
江玉林,
李昀,
任海青,
陈宗伟,
IdoHirofumi,
丁磊,
陈秀明,
刘秀英,
郭树花,
常亮,
侯喜录,
杨培华,
李媛良,
李晓峰,
蒋俊明,
陈学平,
徐庆祥,
张代贵,
费本华,
高建社,
李考学,
,
薛岩,
张桂兰,
续九如,
王晓东,
涂代伦,
金鑫,
刘永红,
李雪峰,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16-22.
摘要:
该文研究了外源氮对长白山红松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并对不同海拔红松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实验共包括3个外源氮梯度(0、30和50 kg/(hm2·a),NH4NO3).13周的培养实验后,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松凋落物分解的初期阶段,外源氮输入促进了其分解过程(P0.05),接受高外源氮输入样品的分解量和呼吸速率显著高于低外源氮和对照样品;内源氮并不是影响不同海拔红松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木质素含量才是控制其分解的主要因子;外源氮对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淋失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可溶性有机氮(DON)淋失量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尽管有部分外源氮淋失,但凋落物仍可以通过固持作用截留40%~55%外源氮,随着外源氮输入的增加其截留量也随之增加.
该文研究了外源氮对长白山红松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并对不同海拔红松凋落物分解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进行了比较.实验共包括3个外源氮梯度(0、30和50 kg/(hm2·a),NH4NO3).13周的培养实验后,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松凋落物分解的初期阶段,外源氮输入促进了其分解过程(P0.05),接受高外源氮输入样品的分解量和呼吸速率显著高于低外源氮和对照样品;内源氮并不是影响不同海拔红松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木质素含量才是控制其分解的主要因子;外源氮对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淋失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可溶性有机氮(DON)淋失量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尽管有部分外源氮淋失,但凋落物仍可以通过固持作用截留40%~55%外源氮,随着外源氮输入的增加其截留量也随之增加.
邓小文,
刘杏娥,
周永学,
高黎,
李瑞,
秦爱光,
毛俊娟,
王芳,
胡胜华,
张洪江,
白岗栓,
颜绍馗,
吴彩燕,
张莉俊,
袁怀文,
何亚平,
黄荣凤,
胡万良,
杨平,
郑小贤,
王费新,
张璧光,
殷亚方,
魏潇潇,
王晓欢,
樊军锋,
费世民,
汪思龙,
杜社妮,
王兆印,
NagaoHirofumi,
乔建平,
常旭,
谭学仁,
王胜华,
戴思兰,
孙向阳,
罗晓芳,
王小青,
赵天忠,
刘燕,
张岩,
崔赛华,
张克斌,
王正,
李猛,
李昀,
陈放,
张占雄,
张旭,
龚月桦,
韩士杰,
徐嘉,
孔祥文,
范冰,
李华,
张双保,
王海燕,
江玉林,
高荣孚,
KatoHideo,
刘云芳,
江泽慧,
李晓峰,
任海青,
郭树花,
陈宗伟,
常亮,
IdoHirofumi,
侯喜录,
陈秀明,
丁磊,
刘秀英,
杨培华,
李媛良,
张代贵,
高建社,
薛岩,
张桂兰,
费本华,
李考学,
徐庆祥,
蒋俊明,
陈学平,
王晓东,
金鑫,
续九如,
刘永红,
涂代伦,
李雪峰,
张红丽,
丁国权,
2007, 29(6): 29-34.
摘要:
引自匈牙利的刺槐是可用于观赏、水土保持、饲料和蜂源的速生型树种,向这个树种转入耐逆基因,可满足干旱、盐碱地植被恢复的需求.该文对速生型刺槐进行了3个方面的研究:在含有不同组合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的芽再生情况、根癌农杆菌介导GUS(载体为pCAMBIA 1301)基因转化的优化以及耐逆转录因子基因AtDREB1C(相同载体)的转化.结果表明:①以无菌苗复叶叶轴为外植体,在附加6-BA 1.0 mg/L和NAA 0.5 mg/L的MS培养基上芽再生率最高,为77.5%;②同样的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0~2 d后, 用附加乙酰丁香酮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15~20 min,再接种于附加20 mg/L乙酰丁香酮和Hyg 7mg/L的上述MS培养基上,共培养2 d,可获得最佳转化效果;③用上述优化的方法将AtDREB1C导入刺槐,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得到PCR、PCRSouthern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的验证.
引自匈牙利的刺槐是可用于观赏、水土保持、饲料和蜂源的速生型树种,向这个树种转入耐逆基因,可满足干旱、盐碱地植被恢复的需求.该文对速生型刺槐进行了3个方面的研究:在含有不同组合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的芽再生情况、根癌农杆菌介导GUS(载体为pCAMBIA 1301)基因转化的优化以及耐逆转录因子基因AtDREB1C(相同载体)的转化.结果表明:①以无菌苗复叶叶轴为外植体,在附加6-BA 1.0 mg/L和NAA 0.5 mg/L的MS培养基上芽再生率最高,为77.5%;②同样的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0~2 d后, 用附加乙酰丁香酮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15~20 min,再接种于附加20 mg/L乙酰丁香酮和Hyg 7mg/L的上述MS培养基上,共培养2 d,可获得最佳转化效果;③用上述优化的方法将AtDREB1C导入刺槐,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得到PCR、PCRSouthern blotting和Southern blotting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