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More+
2007年 29卷 第2期
刘鹏举,
周传艳,
方升佐,
韦艳葵,
朱小龙,
吴丽娟,
汪杭军1,
刘剑锋,
薛康,
赵铁珍,
党文杰,
耿玉清,
王兰珍,
李生宇,
李国雷,
李义良,
任强,
段文霞,
张冬梅,
李雪华,
王立海,
HUALi_zhong,
崔同林,
阎秀峰,
杨娅,
宋永明,
周亮,
朱波,
余新晓,
方陆明,
刘勇,
韩士杰,
苏晓华,
杨慧敏,
李振基,
周宇飞,
高岚,
尹光彩,
何茜,
雷加强,
黎明,
JIANGXi_dian,
李建章,
程云清,
HEXiu_bin,
虞木奎,
王新杰,
王清文,
柯水发,
宗文君,
鹿振友,
赖志华,
孙向阳,
李吉跃,
周国逸,
玲,
张冰玉,
喻理飞,
沈熙环,
徐新文,
王春林,
刘锐,
徐扬,
唐小明,
温亚利,
陈实,
孙阁,
陈峻崎,
张志毅,
齐涛,
宋爱琴,
李俊清,
国庆,
郭蓓,
陈培金,
,
3,
李晓兰,
李丙文,
周晓梅,
茹广欣,
王伟宏,
唐旭利,
姚永刚,
王建林,
王旭,
蒋德明,
周玉平,
王晓静,
张可栋,
刘志明,
长山,
赵双荣,
陈放,
关少华,
宋湛谦,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7-12.
摘要: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汪杭军1,
李雪华,
李义良,
刘鹏举,
方升佐,
吴丽娟,
HUALi_zhong,
段文霞,
朱小龙,
周传艳,
韦艳葵,
耿玉清,
李国雷,
李生宇,
王立海,
张冬梅,
薛康,
任强,
王兰珍,
赵铁珍,
王旭,
党文杰,
刘剑锋,
阎秀峰,
JIANGXi_dian,
崔同林,
李振基,
黎明,
宋永明,
李建章,
周宇飞,
杨慧敏,
何茜,
方陆明,
韩士杰,
尹光彩,
余新晓,
雷加强,
苏晓华,
刘勇,
杨娅,
周亮,
周国逸,
高岚,
朱波,
沈熙环,
刘锐,
宗文君,
唐小明,
程云清,
喻理飞,
张冰玉,
王新杰,
赖志华,
徐新文,
HEXiu_bin,
虞木奎,
鹿振友,
柯水发,
玲,
李吉跃,
孙向阳,
王清文,
徐扬,
郭蓓,
温亚利,
陈实,
3,
,
国庆,
李丙文,
周晓梅,
齐涛,
李晓兰,
陈培金,
李俊清,
陈峻崎,
宋爱琴,
孙阁,
张志毅,
王伟宏,
茹广欣,
张可栋,
姚永刚,
蒋德明,
周玉平,
王建林,
刘志明,
长山,
王晓静,
唐旭利,
赵双荣,
宋湛谦,
陈放,
关少华,
王春林,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33-137.
摘要:
为了改善木纤维与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木塑复合材的刚度和韧性,该文利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g-MAH)对其进行增强和增韧改性.静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分别添加适量的PP-g-MAH及SEBS-g-MAH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木纤维与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结合有了明显的改善,添加PP-g-MAH和SEBS-g-MAH增强了木纤维和聚丙烯基体之间的粘合性,使两相结合得更加紧密,进而提高了木塑复合材的力学性能.
为了改善木纤维与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木塑复合材的刚度和韧性,该文利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及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g-MAH)对其进行增强和增韧改性.静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分别添加适量的PP-g-MAH及SEBS-g-MAH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木纤维与聚丙烯之间的界面结合有了明显的改善,添加PP-g-MAH和SEBS-g-MAH增强了木纤维和聚丙烯基体之间的粘合性,使两相结合得更加紧密,进而提高了木塑复合材的力学性能.
张冬梅,
赵铁珍,
王旭,
朱小龙,
刘鹏举,
王兰珍,
薛康,
吴丽娟,
王立海,
李国雷,
周传艳,
任强,
李雪华,
HUALi_zhong,
李生宇,
耿玉清,
刘剑锋,
李义良,
段文霞,
方升佐,
汪杭军1,
党文杰,
韦艳葵,
崔同林,
阎秀峰,
方陆明,
周亮,
高岚,
苏晓华,
刘勇,
李振基,
余新晓,
何茜,
韩士杰,
宋永明,
JIANGXi_dian,
李建章,
雷加强,
黎明,
杨娅,
尹光彩,
杨慧敏,
朱波,
周宇飞,
刘锐,
王新杰,
徐新文,
喻理飞,
宗文君,
孙向阳,
李吉跃,
柯水发,
张冰玉,
赖志华,
程云清,
玲,
沈熙环,
王清文,
HEXiu_bin,
王春林,
徐扬,
唐小明,
周国逸,
虞木奎,
鹿振友,
周晓梅,
李丙文,
陈培金,
国庆,
陈实,
茹广欣,
,
陈峻崎,
李晓兰,
郭蓓,
温亚利,
王伟宏,
张志毅,
孙阁,
齐涛,
李俊清,
3,
宋爱琴,
王建林,
唐旭利,
姚永刚,
王晓静,
蒋德明,
周玉平,
长山,
刘志明,
张可栋,
陈放,
关少华,
赵双荣,
宋湛谦,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56-160.
摘要:
美国白蛾不仅破坏自然资源的物质量,而且制约了寄主植物多种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人们的视觉、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造成了损失.以往的文献通过森林资源等实物变化来认识美国白蛾造成的危害,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属性,且危害程度的量化研究较少,并未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其危害与损失.目前迫切需要科学定量评估美国白蛾入侵我国造成的损失,客观反映美国白蛾造成的损失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该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结合美国白蛾的自身特点,在对美国白蛾入侵危害及损失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美国白蛾损失评价指标体系,共计47个指标,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并阐述了主要指标的内涵及其测度方法.
美国白蛾不仅破坏自然资源的物质量,而且制约了寄主植物多种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人们的视觉、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造成了损失.以往的文献通过森林资源等实物变化来认识美国白蛾造成的危害,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属性,且危害程度的量化研究较少,并未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其危害与损失.目前迫切需要科学定量评估美国白蛾入侵我国造成的损失,客观反映美国白蛾造成的损失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该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结合美国白蛾的自身特点,在对美国白蛾入侵危害及损失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美国白蛾损失评价指标体系,共计47个指标,其中包括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并阐述了主要指标的内涵及其测度方法.
周传艳,
段文霞,
赵铁珍,
汪杭军1,
方升佐,
朱小龙,
任强,
吴丽娟,
薛康,
耿玉清,
张冬梅,
王立海,
刘鹏举,
李生宇,
李国雷,
李义良,
韦艳葵,
李雪华,
HUALi_zhong,
刘剑锋,
党文杰,
王兰珍,
阎秀峰,
余新晓,
方陆明,
苏晓华,
崔同林,
雷加强,
黎明,
韩士杰,
刘勇,
李振基,
高岚,
李建章,
宋永明,
JIANGXi_dian,
朱波,
尹光彩,
周宇飞,
何茜,
周亮,
杨娅,
杨慧敏,
李吉跃,
张冰玉,
程云清,
喻理飞,
宗文君,
沈熙环,
玲,
王春林,
徐扬,
鹿振友,
HEXiu_bin,
王新杰,
徐新文,
刘锐,
赖志华,
唐小明,
柯水发,
周国逸,
虞木奎,
孙向阳,
王清文,
郭蓓,
3,
张志毅,
温亚利,
国庆,
周晓梅,
茹广欣,
陈峻崎,
陈实,
孙阁,
李丙文,
王伟宏,
,
陈培金,
李晓兰,
李俊清,
齐涛,
宋爱琴,
周玉平,
王建林,
王旭,
蒋德明,
王晓静,
刘志明,
长山,
姚永刚,
张可栋,
唐旭利,
陈放,
关少华,
赵双荣,
宋湛谦,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61-164.
摘要:
该文探讨了制造木纤维/岩棉纤维复合材料时,纤维长度、岩棉纤维用量、密度、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岩棉纤维和木纤维混合,制造木纤维/岩棉纤维复合材料是可行的;木纤维长度、产品密度、岩棉纤维用量是影响复合板材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木纤维长度的增大,产品的静曲强度提高、内结合强度降低;随着密度的提高,产品的力学性能呈线性比例增大;随着岩棉纤维用量的加大,产品的力学性能呈线性比例降低、阻燃性能呈线性比例增大;在实验选定的参数范围内,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对产品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该文探讨了制造木纤维/岩棉纤维复合材料时,纤维长度、岩棉纤维用量、密度、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岩棉纤维和木纤维混合,制造木纤维/岩棉纤维复合材料是可行的;木纤维长度、产品密度、岩棉纤维用量是影响复合板材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木纤维长度的增大,产品的静曲强度提高、内结合强度降低;随着密度的提高,产品的力学性能呈线性比例增大;随着岩棉纤维用量的加大,产品的力学性能呈线性比例降低、阻燃性能呈线性比例增大;在实验选定的参数范围内,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对产品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方升佐,
段文霞,
汪杭军1,
王旭,
任强,
赵铁珍,
吴丽娟,
李国雷,
王兰珍,
张冬梅,
韦艳葵,
HUALi_zhong,
王立海,
刘剑锋,
耿玉清,
李雪华,
李生宇,
李义良,
党文杰,
朱小龙,
刘鹏举,
周传艳,
薛康,
方陆明,
宋永明,
何茜,
苏晓华,
高岚,
周宇飞,
尹光彩,
JIANGXi_dian,
刘勇,
杨慧敏,
韩士杰,
朱波,
周亮,
余新晓,
阎秀峰,
周国逸,
李振基,
崔同林,
杨娅,
李建章,
黎明,
雷加强,
徐新文,
赖志华,
鹿振友,
宗文君,
李吉跃,
王新杰,
程云清,
孙向阳,
徐扬,
柯水发,
喻理飞,
HEXiu_bin,
沈熙环,
王清文,
唐小明,
刘锐,
张冰玉,
虞木奎,
玲,
张志毅,
陈实,
李俊清,
齐涛,
3,
陈峻崎,
宋爱琴,
李晓兰,
郭蓓,
李丙文,
国庆,
温亚利,
陈培金,
周晓梅,
孙阁,
,
茹广欣,
王伟宏,
张可栋,
长山,
姚永刚,
王晓静,
周玉平,
王建林,
刘志明,
蒋德明,
唐旭利,
陈放,
关少华,
宋湛谦,
赵双荣,
王春林,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16-121.
摘要:
该文以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低毒的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酯交换法在减压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类新型绿色杀虫剂——辛酸蔗糖酯,并针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得到合成辛酸蔗糖酯最佳条件为:蔗糖与辛酸乙酯的投料摩尔比2∶1,反应温度95~100℃,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占辛酸乙酯质量分数)16%,反应绝对压力11 kPa,产率为79.11%.所得产物经柱色谱分离、质谱表征,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分离得到的为辛酸蔗糖单酯、二酯和三酯.合成的辛酸蔗糖酯、分离得到的单酯、二酯和三酯分别对舞毒蛾1龄幼虫进行杀虫实验,单酯的杀虫活性为最高;对农业害虫大豆蚜虫的室内防治实验,在施药5 d后,高浓度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在80%左右,证明了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该文以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低毒的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酯交换法在减压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类新型绿色杀虫剂——辛酸蔗糖酯,并针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得到合成辛酸蔗糖酯最佳条件为:蔗糖与辛酸乙酯的投料摩尔比2∶1,反应温度95~100℃,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占辛酸乙酯质量分数)16%,反应绝对压力11 kPa,产率为79.11%.所得产物经柱色谱分离、质谱表征,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分离得到的为辛酸蔗糖单酯、二酯和三酯.合成的辛酸蔗糖酯、分离得到的单酯、二酯和三酯分别对舞毒蛾1龄幼虫进行杀虫实验,单酯的杀虫活性为最高;对农业害虫大豆蚜虫的室内防治实验,在施药5 d后,高浓度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在80%左右,证明了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汪杭军1,
段文霞,
任强,
韦艳葵,
刘剑锋,
李国雷,
薛康,
朱小龙,
刘鹏举,
党文杰,
张冬梅,
HUALi_zhong,
王立海,
方升佐,
耿玉清,
李生宇,
李义良,
周传艳,
赵铁珍,
李雪华,
吴丽娟,
王兰珍,
苏晓华,
JIANGXi_dian,
周宇飞,
阎秀峰,
崔同林,
韩士杰,
高岚,
朱波,
杨娅,
周亮,
尹光彩,
黎明,
方陆明,
刘勇,
余新晓,
宋永明,
何茜,
李建章,
杨慧敏,
雷加强,
李振基,
王新杰,
HEXiu_bin,
程云清,
宗文君,
喻理飞,
柯水发,
刘锐,
赖志华,
鹿振友,
李吉跃,
徐新文,
周国逸,
沈熙环,
张冰玉,
唐小明,
虞木奎,
王春林,
徐扬,
孙向阳,
王清文,
玲,
张志毅,
温亚利,
陈实,
陈培金,
陈峻崎,
孙阁,
齐涛,
茹广欣,
郭蓓,
,
李晓兰,
李俊清,
王伟宏,
李丙文,
宋爱琴,
周晓梅,
3,
国庆,
刘志明,
长山,
唐旭利,
姚永刚,
周玉平,
王晓静,
张可栋,
王旭,
蒋德明,
王建林,
赵双荣,
陈放,
关少华,
宋湛谦,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28-132.
摘要:
为了实现对木材孔洞缺陷的定量检测,在室内常温下,用RSM-SY5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对50个孔洞缺陷的色木试件进行透射检测.通过对超声检测信号的小波变换特征分析,得到32个从低频到高频的小波包系数,提取其各频带内信号的能量变化量,构造一个32维特征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最后将这些特征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识别.结果表明:色木孔洞大小的总识别率达到88%;网络仿真的输出结果和目标输出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在0.8~0.9之间,训练结果比较理想.
为了实现对木材孔洞缺陷的定量检测,在室内常温下,用RSM-SY5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对50个孔洞缺陷的色木试件进行透射检测.通过对超声检测信号的小波变换特征分析,得到32个从低频到高频的小波包系数,提取其各频带内信号的能量变化量,构造一个32维特征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最后将这些特征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识别.结果表明:色木孔洞大小的总识别率达到88%;网络仿真的输出结果和目标输出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在0.8~0.9之间,训练结果比较理想.
HUALi_zhong,
汪杭军1,
王立海,
段文霞,
朱小龙,
李生宇,
李国雷,
赵铁珍,
周传艳,
吴丽娟,
刘剑锋,
李义良,
方升佐,
王兰珍,
党文杰,
刘鹏举,
薛康,
张冬梅,
耿玉清,
李雪华,
任强,
韦艳葵,
崔同林,
方陆明,
何茜,
朱波,
周国逸,
余新晓,
周亮,
韩士杰,
杨娅,
雷加强,
高岚,
尹光彩,
刘勇,
周宇飞,
杨慧敏,
JIANGXi_dian,
宋永明,
苏晓华,
黎明,
阎秀峰,
李建章,
李振基,
孙向阳,
宗文君,
王清文,
虞木奎,
柯水发,
赖志华,
程云清,
唐小明,
王春林,
鹿振友,
徐新文,
喻理飞,
王新杰,
玲,
沈熙环,
HEXiu_bin,
李吉跃,
张冰玉,
徐扬,
刘锐,
张志毅,
宋爱琴,
国庆,
孙阁,
陈峻崎,
李俊清,
温亚利,
李晓兰,
齐涛,
陈实,
周晓梅,
陈培金,
郭蓓,
茹广欣,
3,
,
王伟宏,
李丙文,
张可栋,
王晓静,
蒋德明,
王旭,
姚永刚,
长山,
唐旭利,
刘志明,
周玉平,
王建林,
关少华,
陈放,
赵双荣,
宋湛谦,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11-115.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明自然风成沙纹形态的形成、发育过程,该文通过野外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沙物理性状的关系,并构建了沙纹形态特征与地表沙颗粒机械组成及容重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沙纹波长、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高度相互之间呈线性关系,与地表沙机械组成中粒径为3~1 mm、1~0.25 mm和0.005~0.001 mm的颗粒组成之间呈多元线性函数关系,与地表沙容重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地表沙的平均粒径越大,其形成的沙纹越高,波长也越长;相反,平均粒径越小,其形成的沙纹越细小,波长也越短;在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塑造过程中,粒径为1~0.25 mm的中粗沙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进一步探明自然风成沙纹形态的形成、发育过程,该文通过野外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沙物理性状的关系,并构建了沙纹形态特征与地表沙颗粒机械组成及容重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沙纹波长、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高度相互之间呈线性关系,与地表沙机械组成中粒径为3~1 mm、1~0.25 mm和0.005~0.001 mm的颗粒组成之间呈多元线性函数关系,与地表沙容重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地表沙的平均粒径越大,其形成的沙纹越高,波长也越长;相反,平均粒径越小,其形成的沙纹越细小,波长也越短;在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塑造过程中,粒径为1~0.25 mm的中粗沙扮演着重要角色.
吴丽娟,
王立海,
党文杰,
刘鹏举,
耿玉清,
刘剑锋,
赵铁珍,
薛康,
王兰珍,
HUALi_zhong,
李义良,
汪杭军1,
李雪华,
张冬梅,
任强,
段文霞,
李生宇,
李国雷,
韦艳葵,
朱小龙,
周传艳,
方升佐,
高岚,
方陆明,
何茜,
尹光彩,
周亮,
宋永明,
崔同林,
刘勇,
雷加强,
周宇飞,
朱波,
韩士杰,
李振基,
李建章,
黎明,
杨慧敏,
苏晓华,
JIANGXi_dian,
余新晓,
阎秀峰,
杨娅,
李吉跃,
王清文,
程云清,
鹿振友,
徐新文,
徐扬,
沈熙环,
周国逸,
孙向阳,
唐小明,
刘锐,
HEXiu_bin,
虞木奎,
玲,
赖志华,
柯水发,
喻理飞,
宗文君,
张冰玉,
王新杰,
温亚利,
茹广欣,
李俊清,
齐涛,
宋爱琴,
李丙文,
陈培金,
3,
郭蓓,
李晓兰,
陈峻崎,
陈实,
张志毅,
王伟宏,
周晓梅,
孙阁,
,
国庆,
张可栋,
蒋德明,
王晓静,
长山,
唐旭利,
姚永刚,
王建林,
周玉平,
刘志明,
王旭,
陈放,
宋湛谦,
王春林,
关少华,
赵双荣,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22-127.
摘要:
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国之瑰宝,但檀皮这一独特的宣纸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宣纸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该研究分析了生长在不同立地环境和不同条龄的檀皮质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母岩发育土壤上和不同条龄的檀皮在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及聚戊糖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檀皮基本密度在0.21~0.36 g/cm3之间;檀皮纤维长度、宽度和平均长宽比值分别在2 181~2 730 μm、9.8~12.0 μm和184.8~250.5之间;檀皮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和聚戊糖含量分别在34.0%~41.0%、9.3%~11.5%和8.0%~9.8%之间.总体上以生长在石灰岩发育土壤上的3年生檀皮质量性状最优.
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国之瑰宝,但檀皮这一独特的宣纸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宣纸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该研究分析了生长在不同立地环境和不同条龄的檀皮质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母岩发育土壤上和不同条龄的檀皮在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及聚戊糖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檀皮基本密度在0.21~0.36 g/cm3之间;檀皮纤维长度、宽度和平均长宽比值分别在2 181~2 730 μm、9.8~12.0 μm和184.8~250.5之间;檀皮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和聚戊糖含量分别在34.0%~41.0%、9.3%~11.5%和8.0%~9.8%之间.总体上以生长在石灰岩发育土壤上的3年生檀皮质量性状最优.
李雪华,
刘鹏举,
方升佐,
王兰珍,
张冬梅,
吴丽娟,
HUALi_zhong,
朱小龙,
王立海,
段文霞,
李义良,
党文杰,
李生宇,
任强,
汪杭军1,
刘剑锋,
薛康,
周传艳,
韦艳葵,
赵铁珍,
李国雷,
耿玉清,
尹光彩,
高岚,
杨娅,
阎秀峰,
韩士杰,
方陆明,
李建章,
宋永明,
周亮,
余新晓,
JIANGXi_dian,
黎明,
刘勇,
何茜,
崔同林,
苏晓华,
周宇飞,
杨慧敏,
朱波,
李振基,
雷加强,
沈熙环,
李吉跃,
柯水发,
刘锐,
张冰玉,
徐新文,
HEXiu_bin,
喻理飞,
王春林,
鹿振友,
王清文,
虞木奎,
王新杰,
程云清,
玲,
徐扬,
孙向阳,
唐小明,
赖志华,
宗文君,
周国逸,
陈培金,
陈峻崎,
郭蓓,
张志毅,
3,
孙阁,
国庆,
茹广欣,
陈实,
李丙文,
李俊清,
,
温亚利,
王伟宏,
齐涛,
宋爱琴,
周晓梅,
李晓兰,
张可栋,
长山,
唐旭利,
刘志明,
姚永刚,
王旭,
王晓静,
蒋德明,
王建林,
周玉平,
赵双荣,
关少华,
陈放,
宋湛谦,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76-81.
摘要:
于2004—2005年研究了在不同光照下(100%、50%、25%、10%全日照)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30%、25%、20%、15%)处理30 d后的长苞铁杉幼苗存活率、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比例、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Pro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光照与土壤干旱协同作用对幼苗的影响方面,强光照(100%全日照)加重了干旱对幼苗的伤害,遮阴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光照与土壤过湿协同作用对幼苗的影响方面,强光(100全日照)和弱光照(10%全日照)加重了土壤水分过多引起的伤害,中等强度光照(50%和25%全光照)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在50%和25%全日照条件下,长苞铁杉幼苗对土壤水分过多和干旱胁迫的忍耐能力较强.
于2004—2005年研究了在不同光照下(100%、50%、25%、10%全日照)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30%、25%、20%、15%)处理30 d后的长苞铁杉幼苗存活率、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比例、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Pro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光照与土壤干旱协同作用对幼苗的影响方面,强光照(100%全日照)加重了干旱对幼苗的伤害,遮阴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光照与土壤过湿协同作用对幼苗的影响方面,强光(100全日照)和弱光照(10%全日照)加重了土壤水分过多引起的伤害,中等强度光照(50%和25%全光照)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在50%和25%全日照条件下,长苞铁杉幼苗对土壤水分过多和干旱胁迫的忍耐能力较强.
周传艳,
李义良,
朱小龙,
李生宇,
王兰珍,
任强,
赵铁珍,
方升佐,
李国雷,
党文杰,
耿玉清,
韦艳葵,
汪杭军1,
刘鹏举,
王立海,
李雪华,
刘剑锋,
段文霞,
张冬梅,
吴丽娟,
HUALi_zhong,
薛康,
阎秀峰,
雷加强,
杨慧敏,
崔同林,
周宇飞,
方陆明,
李建章,
何茜,
宋永明,
杨娅,
朱波,
JIANGXi_dian,
李振基,
周亮,
高岚,
韩士杰,
刘勇,
尹光彩,
苏晓华,
黎明,
余新晓,
HEXiu_bin,
唐小明,
沈熙环,
宗文君,
玲,
张冰玉,
虞木奎,
鹿振友,
王清文,
程云清,
刘锐,
徐扬,
赖志华,
柯水发,
徐新文,
李吉跃,
孙向阳,
喻理飞,
王新杰,
周国逸,
孙阁,
宋爱琴,
陈培金,
周晓梅,
齐涛,
王伟宏,
陈峻崎,
陈实,
国庆,
,
3,
郭蓓,
张志毅,
茹广欣,
李晓兰,
李丙文,
温亚利,
李俊清,
姚永刚,
长山,
蒋德明,
王建林,
刘志明,
张可栋,
王晓静,
唐旭利,
王旭,
周玉平,
宋湛谦,
关少华,
赵双荣,
陈放,
王春林,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6.
摘要: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旱杨树新品种是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对已整合外源SacB基因的银腺杂种杨株系进行半定量RT-PCR和温室水分胁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7个转基因株系中,外源SacB基因均成功转录mRNA;转基因株系叶片中积累了SacB基因表达产物(果聚糖);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叶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生长量、生物量和叶片含水量与果聚糖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SacB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杨树对水分胁迫的抗性.
赵铁珍,
韦艳葵,
李国雷,
李雪华,
汪杭军1,
王立海,
段文霞,
方升佐,
李生宇,
耿玉清,
周传艳,
刘鹏举,
党文杰,
任强,
李义良,
王兰珍,
HUALi_zhong,
刘剑锋,
薛康,
张冬梅,
朱小龙,
吴丽娟,
雷加强,
杨慧敏,
苏晓华,
周宇飞,
阎秀峰,
崔同林,
尹光彩,
宋永明,
杨娅,
余新晓,
周亮,
方陆明,
黎明,
JIANGXi_dian,
何茜,
李振基,
朱波,
韩士杰,
李建章,
高岚,
刘勇,
王清文,
柯水发,
沈熙环,
徐扬,
HEXiu_bin,
李吉跃,
孙向阳,
王新杰,
徐新文,
刘锐,
王春林,
程云清,
张冰玉,
喻理飞,
唐小明,
赖志华,
宗文君,
虞木奎,
玲,
鹿振友,
周国逸,
宋爱琴,
李晓兰,
国庆,
王伟宏,
温亚利,
张志毅,
李俊清,
3,
陈峻崎,
李丙文,
周晓梅,
郭蓓,
陈培金,
陈实,
孙阁,
,
齐涛,
茹广欣,
王建林,
张可栋,
王晓静,
刘志明,
蒋德明,
长山,
姚永刚,
王旭,
唐旭利,
周玉平,
宋湛谦,
关少华,
陈放,
赵双荣,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94-99.
摘要:
为研究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规律,该文选择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绿化植物种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采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封闭式和开敞式两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植物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大,这是由于叶片滞尘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造成的;②同种类植物种在封闭式环境条件下叶片滞尘量明显低于开敞式环境条件下的滞尘量,说明同种类植物叶片滞尘量随着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含量的增多而增大;③在开敞式环境条件下,对同株植物叶片纵向不同高度滞尘量的比较发现,“低”位的滞尘量明显高于 “高”和“中”位,这是由于北京市在开敞式环境条件下车辆行人繁多,造成路面较大程度的二次扬尘;④一天内植物叶片累计滞尘过程与时间不呈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植物叶片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植物叶面的滞尘与粉尘脱落同时存在
为研究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规律,该文选择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绿化植物种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采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封闭式和开敞式两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植物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大,这是由于叶片滞尘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造成的;②同种类植物种在封闭式环境条件下叶片滞尘量明显低于开敞式环境条件下的滞尘量,说明同种类植物叶片滞尘量随着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含量的增多而增大;③在开敞式环境条件下,对同株植物叶片纵向不同高度滞尘量的比较发现,“低”位的滞尘量明显高于 “高”和“中”位,这是由于北京市在开敞式环境条件下车辆行人繁多,造成路面较大程度的二次扬尘;④一天内植物叶片累计滞尘过程与时间不呈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植物叶片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植物叶面的滞尘与粉尘脱落同时存在
耿玉清,
王兰珍,
HUALi_zhong,
李生宇,
汪杭军1,
李义良,
方升佐,
刘鹏举,
李国雷,
韦艳葵,
朱小龙,
吴丽娟,
薛康,
周传艳,
赵铁珍,
王立海,
李雪华,
党文杰,
任强,
张冬梅,
刘剑锋,
段文霞,
王旭,
宋永明,
何茜,
阎秀峰,
方陆明,
JIANGXi_dian,
杨娅,
周国逸,
高岚,
崔同林,
杨慧敏,
韩士杰,
周宇飞,
李振基,
朱波,
尹光彩,
李建章,
苏晓华,
刘勇,
雷加强,
黎明,
周亮,
余新晓,
鹿振友,
虞木奎,
王清文,
沈熙环,
喻理飞,
李吉跃,
王春林,
徐扬,
HEXiu_bin,
赖志华,
宗文君,
柯水发,
孙向阳,
程云清,
徐新文,
刘锐,
张冰玉,
王新杰,
唐小明,
玲,
,
齐涛,
陈峻崎,
周晓梅,
李晓兰,
李丙文,
张志毅,
温亚利,
陈实,
宋爱琴,
李俊清,
孙阁,
陈培金,
王伟宏,
3,
郭蓓,
茹广欣,
国庆,
张可栋,
唐旭利,
蒋德明,
长山,
周玉平,
姚永刚,
刘志明,
王晓静,
王建林,
赵双荣,
宋湛谦,
关少华,
陈放,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82-87.
摘要:
采用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对喷施不同浓度(10、20、40 mg/L)“施丰乐”溶液(对照喷施清水)的当年生盐肤木和火炬树的实际蒸腾耗水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处理苗木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及干旱胁迫过程中的日蒸腾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和轻度干旱胁迫时期,各处理苗木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规律呈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进入中度和严重干旱胁迫时期,各处理苗木的耗水量和耗水速率的日变化幅度十分平缓.“施丰乐”对两种苗木的作用效果不一致,对盐肤木,40 mg/L处理的作用较大,对火炬树则是20 mg/L处理的作用较为明显. 通过研究不同处理苗木在不同水势梯度下的耗水特性和蒸腾耗水量,得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施丰乐”的喷施对减少苗木耗水,延缓苗木干旱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水量缺乏情况下进行林木培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新的有效途 径.
采用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对喷施不同浓度(10、20、40 mg/L)“施丰乐”溶液(对照喷施清水)的当年生盐肤木和火炬树的实际蒸腾耗水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处理苗木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及干旱胁迫过程中的日蒸腾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和轻度干旱胁迫时期,各处理苗木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规律呈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进入中度和严重干旱胁迫时期,各处理苗木的耗水量和耗水速率的日变化幅度十分平缓.“施丰乐”对两种苗木的作用效果不一致,对盐肤木,40 mg/L处理的作用较大,对火炬树则是20 mg/L处理的作用较为明显. 通过研究不同处理苗木在不同水势梯度下的耗水特性和蒸腾耗水量,得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施丰乐”的喷施对减少苗木耗水,延缓苗木干旱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水量缺乏情况下进行林木培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新的有效途 径.
段文霞,
王兰珍,
李义良,
李生宇,
韦艳葵,
党文杰,
HUALi_zhong,
薛康,
吴丽娟,
李雪华,
刘鹏举,
任强,
方升佐,
赵铁珍,
汪杭军1,
张冬梅,
王旭,
朱小龙,
李国雷,
周传艳,
耿玉清,
刘剑锋,
王立海,
周亮,
李振基,
雷加强,
何茜,
李建章,
苏晓华,
韩士杰,
高岚,
JIANGXi_dian,
方陆明,
刘勇,
杨慧敏,
崔同林,
周国逸,
朱波,
阎秀峰,
尹光彩,
黎明,
杨娅,
余新晓,
宋永明,
周宇飞,
柯水发,
徐新文,
刘锐,
王清文,
宗文君,
唐小明,
孙向阳,
徐扬,
沈熙环,
喻理飞,
王新杰,
李吉跃,
张冰玉,
玲,
程云清,
鹿振友,
赖志华,
HEXiu_bin,
虞木奎,
齐涛,
陈培金,
3,
陈峻崎,
李俊清,
孙阁,
宋爱琴,
李丙文,
国庆,
,
温亚利,
郭蓓,
茹广欣,
陈实,
张志毅,
李晓兰,
周晓梅,
王伟宏,
长山,
王建林,
张可栋,
蒋德明,
唐旭利,
刘志明,
周玉平,
王晓静,
姚永刚,
关少华,
王春林,
宋湛谦,
赵双荣,
陈放,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00-104.
摘要:
3-PG模型是一个应用气候、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树木生理特性来模拟森林生长的机理模型,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经营. 为了准确、快速预测速生尾叶桉人工林生产力,该文运用3-PG模型对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上广泛种植的尾叶桉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用纪家林场尾叶桉标准地4年的观测数据来校正模型参数,用河头林场尾叶桉生长数据来验证模型在新立地条件下的性能. 模型校正结果中,林分材积、树高和胸径的模拟平均精度都超过92%,相关系数超过0.93;除树根外林分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精度都超过83%;观测的树根生物量比模型值偏低40%,主要原因是树根系统非常庞大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挖掘的深度,因此测定粗根和细根的生物量都会偏低. 模型验证结果中,林分材积、树高和胸径的平均模拟精度都超过94%,相关系数达到0.98以上. 研究结果表明:3-PG模型是预测桉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工具,一旦模型被参数化便可应用于不同地区,而且其模拟精度和可靠性是令人满意的.
3-PG模型是一个应用气候、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树木生理特性来模拟森林生长的机理模型,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经营. 为了准确、快速预测速生尾叶桉人工林生产力,该文运用3-PG模型对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上广泛种植的尾叶桉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用纪家林场尾叶桉标准地4年的观测数据来校正模型参数,用河头林场尾叶桉生长数据来验证模型在新立地条件下的性能. 模型校正结果中,林分材积、树高和胸径的模拟平均精度都超过92%,相关系数超过0.93;除树根外林分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精度都超过83%;观测的树根生物量比模型值偏低40%,主要原因是树根系统非常庞大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挖掘的深度,因此测定粗根和细根的生物量都会偏低. 模型验证结果中,林分材积、树高和胸径的平均模拟精度都超过94%,相关系数达到0.98以上. 研究结果表明:3-PG模型是预测桉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工具,一旦模型被参数化便可应用于不同地区,而且其模拟精度和可靠性是令人满意的.
李生宇,
朱小龙,
HUALi_zhong,
周传艳,
李国雷,
韦艳葵,
吴丽娟,
王兰珍,
任强,
赵铁珍,
刘鹏举,
王立海,
方升佐,
汪杭军1,
张冬梅,
薛康,
刘剑锋,
党文杰,
段文霞,
李义良,
耿玉清,
李雪华,
韩士杰,
杨慧敏,
苏晓华,
崔同林,
JIANGXi_dian,
李建章,
周亮,
刘勇,
朱波,
黎明,
高岚,
雷加强,
李振基,
余新晓,
何茜,
方陆明,
宋永明,
周宇飞,
杨娅,
阎秀峰,
尹光彩,
赖志华,
徐新文,
宗文君,
王清文,
王新杰,
程云清,
刘锐,
李吉跃,
孙向阳,
徐扬,
沈熙环,
喻理飞,
玲,
柯水发,
张冰玉,
鹿振友,
王春林,
虞木奎,
唐小明,
周国逸,
HEXiu_bin,
茹广欣,
陈峻崎,
国庆,
孙阁,
陈实,
周晓梅,
温亚利,
陈培金,
齐涛,
李丙文,
3,
宋爱琴,
李晓兰,
,
张志毅,
王伟宏,
郭蓓,
李俊清,
王建林,
唐旭利,
周玉平,
姚永刚,
王旭,
王晓静,
刘志明,
长山,
张可栋,
蒋德明,
关少华,
宋湛谦,
赵双荣,
陈放,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05-110.
摘要:
基于PDA的森林资源数据采集是数字林业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工作就是开发高效智能化数据采集软件.该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数据野外采集特征和应用需求,以软件模式设计与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一套有较强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森林资源数据采集PDA软件设计方案.通过对数据输入流程的各部分进行分析,将共享部分进行封装成为通用的功能,对需要扩展和发生变化的部分参数化,通过参数设置达到智能化设置输入范围、配置用户界面及数据逻辑关系的目标.该方案能够满足当前森林资源一类、二类、三类野外数据调查的需要,并能适应将来调查因子扩展和变化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林业野外信息调查采集工作的效率.
基于PDA的森林资源数据采集是数字林业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工作就是开发高效智能化数据采集软件.该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数据野外采集特征和应用需求,以软件模式设计与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一套有较强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森林资源数据采集PDA软件设计方案.通过对数据输入流程的各部分进行分析,将共享部分进行封装成为通用的功能,对需要扩展和发生变化的部分参数化,通过参数设置达到智能化设置输入范围、配置用户界面及数据逻辑关系的目标.该方案能够满足当前森林资源一类、二类、三类野外数据调查的需要,并能适应将来调查因子扩展和变化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林业野外信息调查采集工作的效率.
李义良,
张冬梅,
王立海,
朱小龙,
吴丽娟,
李生宇,
赵铁珍,
任强,
方升佐,
韦艳葵,
刘鹏举,
段文霞,
党文杰,
王兰珍,
李雪华,
汪杭军1,
薛康,
刘剑锋,
周传艳,
李国雷,
耿玉清,
HUALi_zhong,
雷加强,
阎秀峰,
李振基,
余新晓,
李建章,
JIANGXi_dian,
杨慧敏,
尹光彩,
周国逸,
苏晓华,
朱波,
周亮,
何茜,
杨娅,
韩士杰,
方陆明,
黎明,
周宇飞,
宋永明,
刘勇,
崔同林,
高岚,
宗文君,
玲,
徐新文,
赖志华,
喻理飞,
张冰玉,
李吉跃,
鹿振友,
刘锐,
虞木奎,
孙向阳,
沈熙环,
柯水发,
王春林,
唐小明,
王新杰,
程云清,
HEXiu_bin,
王清文,
徐扬,
陈培金,
王伟宏,
李丙文,
茹广欣,
宋爱琴,
温亚利,
陈实,
李晓兰,
孙阁,
李俊清,
齐涛,
3,
郭蓓,
周晓梅,
,
陈峻崎,
张志毅,
国庆,
王晓静,
姚永刚,
刘志明,
王旭,
蒋德明,
长山,
王建林,
周玉平,
张可栋,
唐旭利,
赵双荣,
关少华,
陈放,
宋湛谦,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88-93.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GIS支持下对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 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城市梯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 果表明,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18 470个,绿地面积11 023.29 hm2,斑块数以面积小于3 000 m2的中小型斑块为主,占总数的72%,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3 000 m2的大 中型和大型斑块为主,占总面积的86.64%;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密度为167.6个/km 2,边缘密度为2.58 m/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均匀度为0.82;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沿城市梯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降低,分布较为均匀,整体绿地景观受面积影响较大;主要景观类型之间景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强,景观类型斑块边缘密度加大,破碎化严重. 平均斑块面积公园绿地最高,斑块密度附属绿地最高,斑块形状附属绿地最为复杂,斑块的聚集程度以公园绿地最高.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GIS支持下对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 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城市梯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 果表明,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18 470个,绿地面积11 023.29 hm2,斑块数以面积小于3 000 m2的中小型斑块为主,占总数的72%,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3 000 m2的大 中型和大型斑块为主,占总面积的86.64%;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密度为167.6个/km 2,边缘密度为2.58 m/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均匀度为0.82;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沿城市梯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降低,分布较为均匀,整体绿地景观受面积影响较大;主要景观类型之间景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强,景观类型斑块边缘密度加大,破碎化严重. 平均斑块面积公园绿地最高,斑块密度附属绿地最高,斑块形状附属绿地最为复杂,斑块的聚集程度以公园绿地最高.
朱小龙,
李义良,
HUALi_zhong,
王立海,
张冬梅,
刘剑锋,
赵铁珍,
周传艳,
党文杰,
薛康,
李生宇,
汪杭军1,
李雪华,
段文霞,
任强,
方升佐,
刘鹏举,
王旭,
李国雷,
耿玉清,
吴丽娟,
韦艳葵,
王兰珍,
杨慧敏,
阎秀峰,
黎明,
朱波,
李建章,
何茜,
尹光彩,
苏晓华,
李振基,
韩士杰,
JIANGXi_dian,
雷加强,
杨娅,
高岚,
方陆明,
刘勇,
宋永明,
周宇飞,
周亮,
余新晓,
崔同林,
柯水发,
程云清,
刘锐,
王新杰,
王清文,
张冰玉,
赖志华,
徐新文,
王春林,
李吉跃,
虞木奎,
唐小明,
徐扬,
周国逸,
鹿振友,
宗文君,
孙向阳,
沈熙环,
喻理飞,
HEXiu_bin,
玲,
李俊清,
李晓兰,
齐涛,
陈峻崎,
孙阁,
张志毅,
李丙文,
宋爱琴,
陈培金,
郭蓓,
茹广欣,
温亚利,
,
周晓梅,
陈实,
王伟宏,
国庆,
3,
姚永刚,
唐旭利,
王晓静,
蒋德明,
王建林,
刘志明,
周玉平,
张可栋,
长山,
关少华,
赵双荣,
陈放,
宋湛谦,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55-59.
摘要: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碳储量变化与林木生物量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5、10、17、22和26年柳杉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9.8、67.5、85.8、162和275 t/hm2.林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0~10 cm10~30 cm30~50 cm50~70 cm,但集中分布于50 cm以内.土壤有机碳表聚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减小,从5年期到26年期依次分别为14.8、9.68、8.85、5.27和3.86,表明了林木根系对土壤深层有机碳积累的有力贡献.5、10、17、22和26年的柳杉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80.4、106、126、164和210 t/hm2.人工柳杉林具有庞大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库.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碳储量变化与林木生物量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5、10、17、22和26年柳杉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9.8、67.5、85.8、162和275 t/hm2.林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0~10 cm10~30 cm30~50 cm50~70 cm,但集中分布于50 cm以内.土壤有机碳表聚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减小,从5年期到26年期依次分别为14.8、9.68、8.85、5.27和3.86,表明了林木根系对土壤深层有机碳积累的有力贡献.5、10、17、22和26年的柳杉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80.4、106、126、164和210 t/hm2.人工柳杉林具有庞大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库.
段文霞,
王立海,
李生宇,
党文杰,
李雪华,
汪杭军1,
薛康,
HUALi_zhong,
朱小龙,
耿玉清,
赵铁珍,
李国雷,
王旭,
张冬梅,
刘鹏举,
韦艳葵,
任强,
周传艳,
方升佐,
王兰珍,
吴丽娟,
李义良,
刘剑锋,
方陆明,
余新晓,
何茜,
尹光彩,
黎明,
雷加强,
朱波,
刘勇,
崔同林,
李建章,
周亮,
李振基,
杨慧敏,
宋永明,
周宇飞,
韩士杰,
杨娅,
阎秀峰,
JIANGXi_dian,
高岚,
苏晓华,
唐小明,
宗文君,
程云清,
玲,
王清文,
王新杰,
李吉跃,
张冰玉,
鹿振友,
虞木奎,
徐新文,
周国逸,
刘锐,
HEXiu_bin,
沈熙环,
喻理飞,
赖志华,
王春林,
徐扬,
柯水发,
孙向阳,
宋爱琴,
王伟宏,
陈实,
温亚利,
陈峻崎,
周晓梅,
国庆,
,
李晓兰,
李丙文,
茹广欣,
郭蓓,
张志毅,
陈培金,
3,
孙阁,
李俊清,
齐涛,
王建林,
张可栋,
周玉平,
刘志明,
长山,
姚永刚,
王晓静,
唐旭利,
蒋德明,
赵双荣,
陈放,
宋湛谦,
关少华,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24-33.
摘要:
该文针对全球温度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明显的突然变暖事件,研究了变暖前后全球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应季风环流圈的变化特征,并且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变冷气候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暖后全球大范围增温,增温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地区大部和印度洋南部.与此同时,全球降水场也有明显的变化.1990—1995年与1980—1985年相比较,中国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南部和北非Sahel大部分地区夏季总降水量有所回升,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降水有所减少.对比分析80年代变暖前后气候环流场,发现非洲夏季风在变暖后有所加强,印度夏季风有所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微弱加强.从海陆热力对比和华北和北非Sahel等地的夏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来看,60年代变冷气候事件以年代际信号为主,同位相叠加突出了年代际振荡的作用和强度;而80年代夏季降水量的各时间尺度年代际信号符号相反,相互抵消;与此同时,80年代年际时间尺度的信号较强,起主导作用.所以,80年代气候变暖事件与60年代气候变冷事件相比较,并不是单纯的气候年代际反位相振荡的结果,而是不同时间尺度信号相互作用下引起的气候不同的响应.
该文针对全球温度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明显的突然变暖事件,研究了变暖前后全球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应季风环流圈的变化特征,并且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变冷气候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暖后全球大范围增温,增温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地区大部和印度洋南部.与此同时,全球降水场也有明显的变化.1990—1995年与1980—1985年相比较,中国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南部和北非Sahel大部分地区夏季总降水量有所回升,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降水有所减少.对比分析80年代变暖前后气候环流场,发现非洲夏季风在变暖后有所加强,印度夏季风有所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微弱加强.从海陆热力对比和华北和北非Sahel等地的夏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来看,60年代变冷气候事件以年代际信号为主,同位相叠加突出了年代际振荡的作用和强度;而80年代夏季降水量的各时间尺度年代际信号符号相反,相互抵消;与此同时,80年代年际时间尺度的信号较强,起主导作用.所以,80年代气候变暖事件与60年代气候变冷事件相比较,并不是单纯的气候年代际反位相振荡的结果,而是不同时间尺度信号相互作用下引起的气候不同的响应.
张冬梅,
吴丽娟,
任强,
李义良,
方升佐,
耿玉清,
王立海,
党文杰,
韦艳葵,
汪杭军1,
李生宇,
周传艳,
李国雷,
刘鹏举,
李雪华,
王兰珍,
段文霞,
HUALi_zhong,
刘剑锋,
赵铁珍,
朱小龙,
薛康,
李振基,
宋永明,
方陆明,
余新晓,
杨慧敏,
何茜,
尹光彩,
雷加强,
周宇飞,
黎明,
杨娅,
高岚,
崔同林,
周亮,
阎秀峰,
韩士杰,
刘勇,
李建章,
朱波,
JIANGXi_dian,
苏晓华,
王新杰,
柯水发,
玲,
沈熙环,
赖志华,
孙向阳,
鹿振友,
徐新文,
宗文君,
李吉跃,
喻理飞,
程云清,
徐扬,
张冰玉,
周国逸,
虞木奎,
唐小明,
王清文,
HEXiu_bin,
刘锐,
孙阁,
,
国庆,
陈培金,
李俊清,
周晓梅,
李丙文,
李晓兰,
王伟宏,
陈实,
3,
温亚利,
张志毅,
齐涛,
郭蓓,
茹广欣,
陈峻崎,
宋爱琴,
周玉平,
蒋德明,
唐旭利,
王晓静,
姚永刚,
张可栋,
刘志明,
王建林,
王旭,
长山,
宋湛谦,
陈放,
王春林,
关少华,
赵双荣,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34-40.
摘要:
在北京潮白河沙地意大利214杨人工林中,对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下林木根系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能使林木10 mm根量(尤其是2 mm细根量)大幅度增加,如地表以下20~50 cm土层地下滴灌区10 mm根量大于常规灌溉的3倍,这是林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垂直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集中分布在20~50 cm,常规灌溉林木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从水平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滴灌管的地方,行间3 m处10 mm总根量甚至比常规灌溉还减少了50%. 因此建议在树体增大后,在行间、株间中线上布设“井”字形地下滴管,以扩大地下滴灌(SDI)区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围,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
在北京潮白河沙地意大利214杨人工林中,对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下林木根系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能使林木10 mm根量(尤其是2 mm细根量)大幅度增加,如地表以下20~50 cm土层地下滴灌区10 mm根量大于常规灌溉的3倍,这是林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垂直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集中分布在20~50 cm,常规灌溉林木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从水平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滴灌管的地方,行间3 m处10 mm总根量甚至比常规灌溉还减少了50%. 因此建议在树体增大后,在行间、株间中线上布设“井”字形地下滴管,以扩大地下滴灌(SDI)区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围,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
段文霞,
吴丽娟,
王旭,
张冬梅,
李国雷,
HUALi_zhong,
方升佐,
赵铁珍,
李生宇,
汪杭军1,
党文杰,
李义良,
薛康,
周传艳,
王兰珍,
任强,
朱小龙,
刘剑锋,
耿玉清,
韦艳葵,
李雪华,
王立海,
刘鹏举,
杨慧敏,
余新晓,
周亮,
杨娅,
宋永明,
周宇飞,
雷加强,
韩士杰,
李振基,
崔同林,
尹光彩,
JIANGXi_dian,
高岚,
何茜,
方陆明,
阎秀峰,
黎明,
李建章,
苏晓华,
刘勇,
朱波,
程云清,
玲,
宗文君,
张冰玉,
李吉跃,
鹿振友,
周国逸,
喻理飞,
孙向阳,
刘锐,
虞木奎,
王春林,
徐新文,
徐扬,
HEXiu_bin,
沈熙环,
王新杰,
王清文,
赖志华,
唐小明,
柯水发,
张志毅,
宋爱琴,
李晓兰,
郭蓓,
3,
李丙文,
周晓梅,
茹广欣,
陈实,
陈峻崎,
国庆,
陈培金,
孙阁,
王伟宏,
李俊清,
齐涛,
,
温亚利,
王建林,
周玉平,
张可栋,
蒋德明,
姚永刚,
刘志明,
长山,
王晓静,
唐旭利,
宋湛谦,
赵双荣,
关少华,
陈放,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70-75.
摘要: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3 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40.1%、51.3%、65.7% 3个间伐强度及对照共4个处理. 3年后,通过比 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 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间伐可提高物种在科、属分布上的均匀性;②间伐改变了林下植物 的生活型谱;③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地面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强度间伐下降 ,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④间伐强度不同,油松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各异;⑤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中度间伐最为明显;⑥林下植物生物量与间伐 强度呈正比.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是实现油松 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8年生初植密度3 13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51.3%左右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3 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40.1%、51.3%、65.7% 3个间伐强度及对照共4个处理. 3年后,通过比 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 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间伐可提高物种在科、属分布上的均匀性;②间伐改变了林下植物 的生活型谱;③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地面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强度间伐下降 ,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④间伐强度不同,油松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各异;⑤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中度间伐最为明显;⑥林下植物生物量与间伐 强度呈正比.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是实现油松 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8年生初植密度3 13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51.3%左右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段文霞,
王兰珍,
韦艳葵,
HUALi_zhong,
任强,
吴丽娟,
李生宇,
薛康,
王旭,
李义良,
李雪华,
汪杭军1,
赵铁珍,
党文杰,
刘剑锋,
周传艳,
耿玉清,
王立海,
刘鹏举,
方升佐,
朱小龙,
李国雷,
张冬梅,
黎明,
宋永明,
杨娅,
周亮,
崔同林,
阎秀峰,
方陆明,
高岚,
韩士杰,
何茜,
余新晓,
雷加强,
周宇飞,
李振基,
李建章,
周国逸,
JIANGXi_dian,
苏晓华,
杨慧敏,
朱波,
尹光彩,
刘勇,
沈熙环,
张冰玉,
赖志华,
王清文,
喻理飞,
徐新文,
HEXiu_bin,
孙向阳,
鹿振友,
宗文君,
徐扬,
柯水发,
李吉跃,
虞木奎,
唐小明,
王新杰,
程云清,
玲,
王春林,
刘锐,
陈培金,
孙阁,
3,
温亚利,
郭蓓,
李丙文,
齐涛,
陈峻崎,
王伟宏,
张志毅,
宋爱琴,
周晓梅,
,
李晓兰,
茹广欣,
陈实,
国庆,
李俊清,
长山,
蒋德明,
刘志明,
王建林,
周玉平,
唐旭利,
张可栋,
姚永刚,
王晓静,
陈放,
赵双荣,
关少华,
宋湛谦,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60-65.
摘要: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 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大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10年间的波动范围是0.19~1.36 Mg/(hm2·a).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 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大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10年间的波动范围是0.19~1.36 Mg/(hm2·a).
王兰珍,
张冬梅,
赵铁珍,
王立海,
吴丽娟,
党文杰,
耿玉清,
HUALi_zhong,
李国雷,
李雪华,
方升佐,
段文霞,
韦艳葵,
朱小龙,
薛康,
周传艳,
汪杭军1,
李义良,
刘鹏举,
任强,
刘剑锋,
李生宇,
雷加强,
尹光彩,
李建章,
周宇飞,
杨慧敏,
高岚,
杨娅,
李振基,
何茜,
刘勇,
周亮,
阎秀峰,
崔同林,
苏晓华,
周国逸,
韩士杰,
方陆明,
朱波,
JIANGXi_dian,
黎明,
宋永明,
余新晓,
李吉跃,
王新杰,
宗文君,
柯水发,
孙向阳,
徐扬,
程云清,
唐小明,
HEXiu_bin,
赖志华,
鹿振友,
刘锐,
张冰玉,
王春林,
玲,
王清文,
虞木奎,
沈熙环,
喻理飞,
徐新文,
陈培金,
宋爱琴,
3,
李晓兰,
李丙文,
,
温亚利,
陈峻崎,
陈实,
孙阁,
国庆,
齐涛,
李俊清,
王伟宏,
周晓梅,
郭蓓,
茹广欣,
张志毅,
姚永刚,
刘志明,
王晓静,
王建林,
蒋德明,
王旭,
长山,
唐旭利,
周玉平,
张可栋,
赵双荣,
陈放,
关少华,
宋湛谦,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66-69.
摘要: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阶段(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库密度约为90和364粒/m2,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种子密度显著增加到723和8 880粒/m2 沙丘演替阶段种子密度的时间动态和土壤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半流动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 固定半固定沙丘则有显著差异(P≤0.002); 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植物种子表现为持久土壤种子库类型Ⅲa, 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下降. 沙丘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与植物在地上植被中出现的频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568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阶段(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库密度约为90和364粒/m2,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种子密度显著增加到723和8 880粒/m2 沙丘演替阶段种子密度的时间动态和土壤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半流动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 固定半固定沙丘则有显著差异(P≤0.002); 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植物种子表现为持久土壤种子库类型Ⅲa, 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下降. 沙丘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与植物在地上植被中出现的频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568
党文杰,
朱小龙,
刘剑锋,
段文霞,
吴丽娟,
HUALi_zhong,
任强,
耿玉清,
王立海,
韦艳葵,
周传艳,
刘鹏举,
薛康,
赵铁珍,
张冬梅,
汪杭军1,
李生宇,
方升佐,
李义良,
李国雷,
王兰珍,
李雪华,
杨娅,
周宇飞,
阎秀峰,
何茜,
李振基,
尹光彩,
方陆明,
JIANGXi_dian,
刘勇,
黎明,
高岚,
苏晓华,
朱波,
杨慧敏,
李建章,
余新晓,
周亮,
韩士杰,
崔同林,
宋永明,
雷加强,
柯水发,
虞木奎,
HEXiu_bin,
李吉跃,
赖志华,
玲,
刘锐,
徐扬,
王新杰,
王春林,
孙向阳,
沈熙环,
周国逸,
唐小明,
张冰玉,
王清文,
徐新文,
宗文君,
程云清,
喻理飞,
鹿振友,
陈峻崎,
李丙文,
陈培金,
国庆,
齐涛,
3,
李俊清,
宋爱琴,
,
温亚利,
孙阁,
周晓梅,
郭蓓,
陈实,
张志毅,
茹广欣,
王伟宏,
李晓兰,
周玉平,
刘志明,
长山,
姚永刚,
王建林,
王晓静,
唐旭利,
蒋德明,
王旭,
张可栋,
陈放,
宋湛谦,
关少华,
赵双荣,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52-155.
摘要: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李雪华,
党文杰,
刘剑锋,
李生宇,
李义良,
HUALi_zhong,
朱小龙,
李国雷,
薛康,
任强,
赵铁珍,
王旭,
韦艳葵,
张冬梅,
刘鹏举,
王立海,
周传艳,
吴丽娟,
段文霞,
耿玉清,
王兰珍,
汪杭军1,
方升佐,
杨娅,
李振基,
李建章,
余新晓,
尹光彩,
雷加强,
周宇飞,
高岚,
崔同林,
何茜,
方陆明,
宋永明,
JIANGXi_dian,
周亮,
黎明,
杨慧敏,
苏晓华,
刘勇,
朱波,
阎秀峰,
周国逸,
韩士杰,
孙向阳,
李吉跃,
王新杰,
王清文,
张冰玉,
喻理飞,
程云清,
宗文君,
沈熙环,
赖志华,
唐小明,
徐扬,
HEXiu_bin,
玲,
柯水发,
王春林,
虞木奎,
刘锐,
鹿振友,
徐新文,
陈峻崎,
陈实,
孙阁,
张志毅,
周晓梅,
郭蓓,
茹广欣,
宋爱琴,
陈培金,
王伟宏,
李俊清,
李晓兰,
,
温亚利,
李丙文,
齐涛,
3,
国庆,
长山,
王建林,
唐旭利,
刘志明,
周玉平,
蒋德明,
张可栋,
姚永刚,
王晓静,
关少华,
宋湛谦,
陈放,
赵双荣,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41-49.
摘要:
盐结皮是干旱区灌溉后土壤表层形成的一个特殊层次,但目前对其形成条件和时空变化规律尚无系统研究.该文通过对2004和2005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布置的试验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咸水灌溉林地,土壤表层形成明显的盐结皮层.该文对盐结皮层厚度和电导率这两个主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灌溉水质、灌溉方式、灌水定额、灌水周期以及土壤质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盐结皮的性质.②盐结皮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畦灌和滴灌对林地盐结皮性质的微空间分布影响很大,坡向、土壤结构等立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盐结皮性质的空间分布.③盐结皮性质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在灌溉周期内,电导率经历增加→降低→稳定的变化过程,一般在灌溉后5 d盐结皮层开始形成;在年内盐结皮的电导率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呈明显的月际变化;由于土壤中大气降尘和植物枯枝落叶年复一年的加入而导致土壤表层结构的极大变化,因此随着林地的发育,盐结皮层厚度逐渐趋于稳定,而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盐结皮是干旱区灌溉后土壤表层形成的一个特殊层次,但目前对其形成条件和时空变化规律尚无系统研究.该文通过对2004和2005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布置的试验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咸水灌溉林地,土壤表层形成明显的盐结皮层.该文对盐结皮层厚度和电导率这两个主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灌溉水质、灌溉方式、灌水定额、灌水周期以及土壤质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盐结皮的性质.②盐结皮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畦灌和滴灌对林地盐结皮性质的微空间分布影响很大,坡向、土壤结构等立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盐结皮性质的空间分布.③盐结皮性质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在灌溉周期内,电导率经历增加→降低→稳定的变化过程,一般在灌溉后5 d盐结皮层开始形成;在年内盐结皮的电导率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呈明显的月际变化;由于土壤中大气降尘和植物枯枝落叶年复一年的加入而导致土壤表层结构的极大变化,因此随着林地的发育,盐结皮层厚度逐渐趋于稳定,而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耿玉清,
王立海,
韦艳葵,
周传艳,
李义良,
HUALi_zhong,
党文杰,
王兰珍,
李生宇,
李国雷,
刘鹏举,
吴丽娟,
任强,
李雪华,
薛康,
段文霞,
朱小龙,
张冬梅,
刘剑锋,
赵铁珍,
方升佐,
汪杭军1,
李振基,
JIANGXi_dian,
李建章,
周亮,
何茜,
韩士杰,
高岚,
阎秀峰,
雷加强,
杨慧敏,
余新晓,
宋永明,
崔同林,
尹光彩,
黎明,
方陆明,
苏晓华,
周宇飞,
周国逸,
朱波,
刘勇,
杨娅,
玲,
沈熙环,
虞木奎,
HEXiu_bin,
王清文,
宗文君,
唐小明,
王新杰,
李吉跃,
徐扬,
张冰玉,
徐新文,
喻理飞,
刘锐,
孙向阳,
鹿振友,
柯水发,
赖志华,
程云清,
李丙文,
张志毅,
齐涛,
周晓梅,
温亚利,
李晓兰,
陈实,
陈培金,
,
3,
宋爱琴,
李俊清,
国庆,
孙阁,
茹广欣,
王伟宏,
郭蓓,
陈峻崎,
王旭,
长山,
蒋德明,
王晓静,
王建林,
周玉平,
唐旭利,
张可栋,
姚永刚,
刘志明,
宋湛谦,
王春林,
陈放,
关少华,
赵双荣,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47-151.
摘要:
采用玻璃化法对高山红景天的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在8%蔗糖中暗培养5 d后,先用25℃的60%玻璃化保护剂PVS2预处理20 min,转至100% PVS2于-20℃乙醇浴中处理2 h后,投入液氮进行保存,48 h后使用40℃水浴快速化冻.冻存后的愈伤组织用液体培养基MS+6-BA 2 mg/L+NAA 0.5 mg/L+40%蔗糖洗涤3次,再转入MS+6-BA 2mg/L+NAA 0.5 mg/L固体培养基中在22℃条件下进行暗培养,2周后转入光照培养(光照强度800 lx). 6周后观察到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呈鲜绿色,长势较为旺盛,存活率可达到78.24%.冻存后的愈伤组织可诱导成苗.
采用玻璃化法对高山红景天的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在8%蔗糖中暗培养5 d后,先用25℃的60%玻璃化保护剂PVS2预处理20 min,转至100% PVS2于-20℃乙醇浴中处理2 h后,投入液氮进行保存,48 h后使用40℃水浴快速化冻.冻存后的愈伤组织用液体培养基MS+6-BA 2 mg/L+NAA 0.5 mg/L+40%蔗糖洗涤3次,再转入MS+6-BA 2mg/L+NAA 0.5 mg/L固体培养基中在22℃条件下进行暗培养,2周后转入光照培养(光照强度800 lx). 6周后观察到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呈鲜绿色,长势较为旺盛,存活率可达到78.24%.冻存后的愈伤组织可诱导成苗.
李义良,
吴丽娟,
李雪华,
朱小龙,
党文杰,
李生宇,
HUALi_zhong,
王立海,
张冬梅,
方升佐,
任强,
薛康,
耿玉清,
李国雷,
周传艳,
王兰珍,
刘鹏举,
刘剑锋,
段文霞,
韦艳葵,
汪杭军1,
赵铁珍,
杨慧敏,
崔同林,
何茜,
宋永明,
周宇飞,
朱波,
阎秀峰,
杨娅,
JIANGXi_dian,
尹光彩,
苏晓华,
韩士杰,
李建章,
方陆明,
黎明,
刘勇,
余新晓,
高岚,
雷加强,
李振基,
周亮,
李吉跃,
程云清,
宗文君,
张冰玉,
喻理飞,
玲,
孙向阳,
沈熙环,
虞木奎,
唐小明,
王清文,
王春林,
鹿振友,
徐扬,
刘锐,
HEXiu_bin,
王新杰,
徐新文,
赖志华,
柯水发,
周国逸,
陈培金,
周晓梅,
李俊清,
温亚利,
茹广欣,
3,
陈峻崎,
宋爱琴,
李丙文,
国庆,
郭蓓,
,
王伟宏,
张志毅,
齐涛,
孙阁,
陈实,
李晓兰,
唐旭利,
蒋德明,
张可栋,
姚永刚,
王旭,
长山,
王晓静,
周玉平,
刘志明,
王建林,
赵双荣,
宋湛谦,
关少华,
陈放,
闫俊华,
杨伟伟,
郑凌峰
2007, 29(2): 13-17.
摘要: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乡土针叶树种,开发合适的油松PCR-SSR引物并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是开展油松天然群体和种子园人工群体遗传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油松总DNA为材料,分析了Taq聚合酶、样本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PCR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12对,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油松PCR-SS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15 μL SSR-PCR反应体系中,样本最适宜浓度为30 ng,Mg2+的最适浓度为0.25 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 mmol/L,单引物的最适浓度均为250 nmol/L;Taq聚合酶在15 μL反应体系中宜加入0.375 U.统计利用所选12对引物,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内49个建园无性系进行了SSR-PCR反应,通过6%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每对引物扩增产物在100~250 bp之间的等位谱带数最大为10,最小为5,不同无性系间DNA谱带多态性丰富.油松SSR-PCR引物筛选及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SR标记技术开展油松种子园的父本分析及选择性受精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和强有力的工具.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乡土针叶树种,开发合适的油松PCR-SSR引物并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是开展油松天然群体和种子园人工群体遗传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油松总DNA为材料,分析了Taq聚合酶、样本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PCR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12对,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油松PCR-SS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15 μL SSR-PCR反应体系中,样本最适宜浓度为30 ng,Mg2+的最适浓度为0.25 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 mmol/L,单引物的最适浓度均为250 nmol/L;Taq聚合酶在15 μL反应体系中宜加入0.375 U.统计利用所选12对引物,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内49个建园无性系进行了SSR-PCR反应,通过6%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每对引物扩增产物在100~250 bp之间的等位谱带数最大为10,最小为5,不同无性系间DNA谱带多态性丰富.油松SSR-PCR引物筛选及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SR标记技术开展油松种子园的父本分析及选择性受精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和强有力的工具.
李生宇,
段文霞,
吴丽娟,
刘剑锋,
赵铁珍,
党文杰,
朱小龙,
李义良,
耿玉清,
刘鹏举,
张冬梅,
李国雷,
方升佐,
汪杭军1,
薛康,
王立海,
周传艳,
韦艳葵,
李雪华,
王兰珍,
任强,
HUALi_zhong,
宋永明,
阎秀峰,
李振基,
周宇飞,
刘勇,
雷加强,
黎明,
杨娅,
余新晓,
苏晓华,
JIANGXi_dian,
李建章,
韩士杰,
朱波,
何茜,
方陆明,
高岚,
崔同林,
杨慧敏,
周亮,
尹光彩,
周国逸,
赖志华,
喻理飞,
王清文,
张冰玉,
宗文君,
王新杰,
李吉跃,
唐小明,
鹿振友,
孙向阳,
沈熙环,
柯水发,
玲,
徐新文,
程云清,
刘锐,
徐扬,
虞木奎,
HEXiu_bin,
王春林,
孙阁,
陈实,
李俊清,
,
陈培金,
李晓兰,
陈峻崎,
周晓梅,
宋爱琴,
温亚利,
国庆,
齐涛,
张志毅,
李丙文,
3,
茹广欣,
王伟宏,
郭蓓,
王建林,
王晓静,
王旭,
长山,
唐旭利,
周玉平,
蒋德明,
刘志明,
张可栋,
姚永刚,
关少华,
赵双荣,
宋湛谦,
陈放,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50-54.
摘要:
为探讨油松林土壤健康经营措施,该文对北京市八达岭低山区油松和灌丛林土壤的发生层厚度、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油松林的凋落物层为4.0 cm,高出灌丛林地96.30%; 油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如粘粒、总孔隙度以及持水性能低于灌丛,但差异不显著; 在0~5 cm的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的pH值低于灌丛0.3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指标分别比灌丛土壤低31.86%、34.38%、22.28%、24.56%和22.86%,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采用0~5 cm和0~20 cm土层厚度,比较油松和灌丛林土壤肥力指标的差异,所得结果不尽一致.研究认为,油松林能形成较厚的凋落物层,而灌丛植被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 在经营油松纯林过程中应保留或补种一些灌木以达到改善林地生产力的效果.
为探讨油松林土壤健康经营措施,该文对北京市八达岭低山区油松和灌丛林土壤的发生层厚度、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油松林的凋落物层为4.0 cm,高出灌丛林地96.30%; 油松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如粘粒、总孔隙度以及持水性能低于灌丛,但差异不显著; 在0~5 cm的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的pH值低于灌丛0.3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指标分别比灌丛土壤低31.86%、34.38%、22.28%、24.56%和22.86%,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采用0~5 cm和0~20 cm土层厚度,比较油松和灌丛林土壤肥力指标的差异,所得结果不尽一致.研究认为,油松林能形成较厚的凋落物层,而灌丛植被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 在经营油松纯林过程中应保留或补种一些灌木以达到改善林地生产力的效果.
李国雷,
耿玉清,
薛康,
李义良,
张冬梅,
吴丽娟,
刘剑锋,
HUALi_zhong,
段文霞,
李雪华,
韦艳葵,
任强,
赵铁珍,
党文杰,
汪杭军1,
周传艳,
李生宇,
王兰珍,
刘鹏举,
方升佐,
王旭,
王立海,
朱小龙,
朱波,
何茜,
杨娅,
雷加强,
周宇飞,
李振基,
韩士杰,
周亮,
苏晓华,
宋永明,
余新晓,
刘勇,
黎明,
杨慧敏,
JIANGXi_dian,
高岚,
方陆明,
尹光彩,
李建章,
阎秀峰,
崔同林,
沈熙环,
HEXiu_bin,
赖志华,
张冰玉,
徐扬,
鹿振友,
徐新文,
刘锐,
柯水发,
王新杰,
玲,
王清文,
虞木奎,
唐小明,
李吉跃,
喻理飞,
程云清,
孙向阳,
宗文君,
周国逸,
国庆,
郭蓓,
孙阁,
张志毅,
陈培金,
陈实,
温亚利,
周晓梅,
陈峻崎,
王伟宏,
齐涛,
茹广欣,
,
李俊清,
李晓兰,
宋爱琴,
3,
李丙文,
唐旭利,
蒋德明,
姚永刚,
张可栋,
周玉平,
刘志明,
王建林,
王晓静,
长山,
宋湛谦,
陈放,
赵双荣,
王春林,
关少华,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8-23.
摘要: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PAR在进入冠层内部的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减弱,变异系数(CV)则不断增大;各层次PAR月总量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形,并分别于7月和3月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雨季和旱季,各层次PAR的日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冠层上方(PAR1)和乔木第1亚层(PAR2)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乔木第3亚层(PAR3)和灌木及草本层(PAR4)则为不规则的单峰曲线;旱季各层次PAR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8.99%~71.48%;旱季各层次PAR日通量的CV非常接近,而雨季PAR3和PAR4的CV则明显增加.全年PAR1、PAR2、PAR3和PAR4总量分别为1 842.27、1 374.37、471.38和288.39 MJ/m2,各占下行短波辐射(RSd)的40.07%、29.89%、10.25%和6.27%.全年PAR2、PAR3和PAR4的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74.6%、23.6%和15.7%.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PAR1与RSd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而RSd的系数远小于通常的范围(0.44~0.50).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PAR在进入冠层内部的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减弱,变异系数(CV)则不断增大;各层次PAR月总量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形,并分别于7月和3月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雨季和旱季,各层次PAR的日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冠层上方(PAR1)和乔木第1亚层(PAR2)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乔木第3亚层(PAR3)和灌木及草本层(PAR4)则为不规则的单峰曲线;旱季各层次PAR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8.99%~71.48%;旱季各层次PAR日通量的CV非常接近,而雨季PAR3和PAR4的CV则明显增加.全年PAR1、PAR2、PAR3和PAR4总量分别为1 842.27、1 374.37、471.38和288.39 MJ/m2,各占下行短波辐射(RSd)的40.07%、29.89%、10.25%和6.27%.全年PAR2、PAR3和PAR4的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74.6%、23.6%和15.7%.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PAR1与RSd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而RSd的系数远小于通常的范围(0.44~0.50).
朱小龙,
刘剑锋,
党文杰,
李雪华,
李义良,
赵铁珍,
王立海,
吴丽娟,
薛康,
段文霞,
王兰珍,
周传艳,
张冬梅,
耿玉清,
方升佐,
李生宇,
汪杭军1,
任强,
HUALi_zhong,
李国雷,
刘鹏举,
韦艳葵,
李振基,
阎秀峰,
李建章,
苏晓华,
朱波,
韩士杰,
JIANGXi_dian,
周宇飞,
杨娅,
崔同林,
高岚,
尹光彩,
余新晓,
黎明,
周亮,
宋永明,
刘勇,
何茜,
杨慧敏,
方陆明,
雷加强,
张冰玉,
沈熙环,
程云清,
王清文,
柯水发,
李吉跃,
鹿振友,
徐扬,
赖志华,
徐新文,
HEXiu_bin,
孙向阳,
周国逸,
王春林,
玲,
王新杰,
唐小明,
虞木奎,
喻理飞,
刘锐,
宗文君,
茹广欣,
孙阁,
李晓兰,
周晓梅,
陈峻崎,
李俊清,
温亚利,
陈实,
国庆,
陈培金,
张志毅,
李丙文,
,
王伟宏,
郭蓓,
3,
齐涛,
宋爱琴,
长山,
刘志明,
王晓静,
蒋德明,
张可栋,
王建林,
王旭,
唐旭利,
周玉平,
姚永刚,
关少华,
宋湛谦,
赵双荣,
陈放,
杨伟伟,
闫俊华,
郑凌峰
2007, 29(2): 138-146.
摘要:
在黄芩野生资源日益匮乏与人类对黄芩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今天,黄芩资源的培育倍受重视,人工栽培黄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该文对近年来关于黄芩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合理采收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提升黄芩资源的人工培育水平积累基础资料,进而为提高我国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为推进黄芩培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信息.
在黄芩野生资源日益匮乏与人类对黄芩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今天,黄芩资源的培育倍受重视,人工栽培黄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该文对近年来关于黄芩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合理采收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提升黄芩资源的人工培育水平积累基础资料,进而为提高我国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为推进黄芩培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信息.